重慶“雨露計劃+”助脫貧人口端穩“就業碗”
本報記者 李國 本報通訊員 李青
7月9日清晨,重慶市墊江縣白家鎮靜峰村脫貧戶白巨明吃過早飯後,便出門清掃村道。這個清掃保潔的公益性崗位,每個月能爲他帶來600元的穩定收入。
2025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今年以來,重慶分類施策,助脫貧人口端穩“就業碗”。“一人就業,全家有奔頭!多數情況下,青壯年勞動力是脫貧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收入來源。幫助他們穩崗就業,是守住、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關鍵。”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家門口”就業成常態
前些年,白巨明在重慶中心城區的工地上做木工。勞累了大半年,他一心想要回到老家找份“家門口”的工作。2023年,白巨明回到墊江縣白家鎮靜峰村,打算做些傢俱來賣,但難以獲得穩定的訂單,其他在老家找工作的嘗試也屢次碰壁。
村裡的幫扶幹部郭素蘭得知情況後,爲白巨明申請了一個清掃公路的公益性崗位。“空閒時還可以到附近的果園幹活,一個月合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維持家中的基本開支沒有問題。”白巨明說。
“公益性崗位可以爲脫貧人口兜底和救急。”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重慶不斷加大對鄉村公益性崗位的開發力度和財政資金投入,合理開發勞動保障、公路養護、河庫巡管、助殘服務等公益性崗位,緩解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重慶市公益性崗位已安置近10萬名脫貧人口就業。
除了公益性崗位,開設在“家門口”的幫扶車間,也爲農村留守人羣提供了就業機會。
位於安坪鎮魯渝協作返鄉創業園的重慶市弘源鞋業有限公司幫扶車間內,安坪鎮合一村脫貧戶張玉熟練操作着縫紉機和剪刀,將一雙雙板鞋的鞋布剪裁、縫合好。“剛進車間時什麼也不會,多虧有培訓老師手把手教我們做鞋布,現在我一個月能有4000元的收入。”張玉說,這份工作上班離家近,方便照顧家中的老人和小孩,非常適合自己。
加大投入穩就業促就業
在奉節,像弘源鞋業這樣的幫扶車間超過140個。去年,重慶又新建了60多個幫扶車間,爲村民創造就近工作崗位。目前,重慶全市範圍內已建成就業幫扶車間685個,吸納12657人就近就業,其中5071人是脫貧羣衆。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重慶,凡經評選認定的就業幫扶車間,最高可獲得50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資金。根據車間穩定帶動就業能力、增收能力等情況,每年還可獲得一定的獎補激勵資金。
除了大力開發崗位,重慶在提升相關羣體技能素質上也採取了系列舉措。2022年以來,重慶通過實施“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將政策幫扶由職業教育環節延伸到就業幫扶環節,組織引導脫貧家庭子女入讀職業院校,提升技能素質,併爲他們推薦就業崗位。爲保障、提升這部分人羣的就業質量,市級相關部門聯合舉辦專題培訓班,以脫貧羣衆和就業市場的需求爲導向,不斷加大培訓力度。
重慶市級相關部門還出臺了交通補助和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等諸多政策,併爲返崗人員提供組織化的專車專列輸送服務。一系列措施實施後,效果十分明顯。“在83萬餘名就業的脫貧人口中,赴市外和縣外就業合計達50餘萬人,其中大多數爲青壯年勞動力。”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推動勞務協作走深走實
“我以前主要是打零工,工作崗位不穩定,收入也不高。在瞭解魯渝勞務協作相關政策後,我前往山東務工,從普通的建築小工幹起,學技能、練手藝,現在已經成長爲一名年收入5萬元的勞務經紀人了。”在山東務工多年的彭水籍脫貧戶朱萬雲對記者說。
近年來,爲深化魯渝勞務協作,兩地人社部門通過簽訂勞務合作協議、互派互訓專業技術人員等方式,促進重慶各區縣脫貧人口外出務工就業。朱萬雲的經歷正是魯渝兩地攜手並進、不斷推動勞務協作走深走實的一個縮影。
重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爲了讓魯渝勞務協作再上新臺階,今年6月初,魯渝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交流活動在重慶舉辦,重慶市人社局與山東省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簽訂《2025年魯渝勞務協作落實協議》。兩地人社部門還制定出臺了全國首個升級東西部勞務協作規劃,通過“政策引”“技能扶”“服務促”等舉措,着力打造魯渝勞務協作“升級版”。
同時,重慶、山東兩地人社部門聯手實施發現培育、發展提升、壯大升級三大行動,累計打造18個魯渝勞務品牌,直接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7260人。根據協議,今年山東省將幫助重慶市10500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其中半數是脫貧人口。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