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水庫水位下降 驚現宋代摩崖造像
近日,在重慶市大足區,文物保護工作者在玉灘水庫河畔的峭壁上,新發現了一批因水位下降而顯露真容的宋代摩崖造像。(圖/截自央視新聞)
據《央視新聞》報導,近日,在重慶市大足區,文物保護工作者在玉灘水庫河畔的峭壁上,新發現了一批因水位下降而顯露真容的宋代摩崖造像。這批摩崖造像分佈於高3米、寬6米的峭崖上,從左至右共6龕,共計27身造像。其中第2至4號龕規模突出、保存完好。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館員鄧啓兵表示,今年開春以來,大足區降雨量偏少,玉灘庫區水位一再下降,造像得以水落石出。
新發現的摩崖造像題材涵蓋水月觀音、釋迦說法圖、訶利帝母龕等,是宋代典型佛教造像,其雕刻工藝細膩,包含跪拜像、立像及肩負長擔者等世俗化形象,生動反映了宋代民間信仰與社會生活的交融。
鄧啓兵表示,這些造像題材在大足石刻宋代佛教造像中大量流行,特別是第3號保存的力士像與石篆山石窟第7號三佛龕中的力士像如出一轍。此次新發現不僅豐富了大足石刻藝術題材類型,而且對於考察巴蜀地區宋代水月觀音等造像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目前,當地文物部門已對造像進行初步測繪與影像記錄,接下來,將對該處造像開展進一步保護研究工作。
據介紹,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的總稱,有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1999年,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