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

重慶市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方案

(徵求意見稿)

爲貫徹落實《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以及《美麗重慶建設行動計劃》要求,全面加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屆五次、六次全會和歷次美麗重慶建設大會工作部署,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錨定“一年全面鋪開、三年初見成效、五年整體提升,持續迭代升級”的總體目標,梯次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域覆蓋,形成村莊乾淨整潔、農業綠色低碳、生態環境優美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時代巴渝村景。

“一年全面鋪開”:到2025年,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達33%。新增完成500個行政村環境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行政村覆蓋率均達到80%,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並形成長效機制,初步建成大美鄉村先行片區2個,巴渝和美鄉村建成率超60%。

“三年初見成效”:到2027年,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力爭達到45%。累計新增完成1000個行政村環境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行政村覆蓋率力爭達到100%,農業綠色發展進展明顯,建成大美鄉村先行片區4個,巴渝和美鄉村建成率達100%。

“五年整體提升”:到2030年,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力爭達到60%。到2035年,村莊生態環境質量、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農村居民生活品質持續整體迭代提升,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二、重點任務

(一)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確保生活環境乾淨整潔

1. 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聚焦農村污水、垃圾、黑臭水體等羣衆身邊突出環境問題,以實現“三基本”爲導向,採取“四不兩直”等方式開展隨機抽樣評價,抓細抓實問題發現—分類整改—閉環銷號,梯次完成農村環境整治,讓整治成效成爲羣衆可感可及的實惠。縱深推進巴渝和美鄉村建設,積極推動跨村域、跨鎮域集中連片打造。到2027年,新增完成1000個行政村環境整治,巴渝和美鄉村建成率達100%。

2. 縱深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集中與分散、利用與達標、生態與工程相結合的要求整村推進,優先實施存量設施分類整改,有序推進城鎮周邊污水處理廠服務範圍向農村納管延伸,大力推廣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模式,審慎、非必要不新建集中式處理設施。強化數字賦能,推動日處理規模100噸及以上設施實現視頻有效監管。逐步規範提升社會化運維單位保障能力,確保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得起、用得了、管得住、效果好”。修訂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指南,探索人口“潮汐”現象明顯村莊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按照杜絕污水直排、管控污水全程、實現環境友好的要求,有序開展農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村建設。到2027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100%,累計建成污水零直排村2000個。

3. 鞏固提升農村黑臭水體清零行動成效。按照“固成效、防新增、處突發”的要求,健全農村黑臭水體長效管護和動態清零機制,強化對溝渠、堰塘等小微水體的日常巡查,實現國家監管水體在線監控全覆蓋。開展農村中小微水體抽樣監測試點,逐步建立農村較大面積劣V類水體清單並動態更新,有序推進水體治理。到2035年,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劣V類水體。

4. 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及綜合治理,推進農村廚餘等可降解生活垃圾就地就近資源化、無害化處置。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明確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設施管理維護責任主體和經費來源,確保收運處置體系常態化運行。到2027年,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行政村覆蓋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保持100%。

5. 穩步推進農村戶廁改造。積極推廣簡單適用、成本適中、羣衆樂於接受的改廁技術、模式和產品。加強廁所糞污與生活污水協同治理,以農牧循環、就近消納、綜合利用爲主線,與農村庭院經濟和農業綠色發展相結合,探索廁所糞污多形式資源化利用模式。合理規劃佈局農村公共廁所,持續完善廁所管護機制。到2030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

(二)大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確保生產活動低碳循環

6. 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以鎘、汞、砷、鉛、鉻5類重金屬爲重點,分期推進39個涉農區縣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有序實施污染源頭防控項目。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動態調整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強化嚴格管控類耕地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監管。深入開展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實施酸化耕地治理改良示範。按照國家要求推動土壤微塑料試點調查,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排放、傾倒、利用、處置等環境違法犯罪行爲。秀山、彭水、南川、永川4個重點區縣2025年完成污染溯源,2027年完成污染源整治;綦江、酉陽、城口3個重點區縣2027年完成污染溯源,2030年完成污染源整治;其他區縣2035年完成整治。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7. 持續強化養殖污染防治。按照“以地定畜、種養結合”的要求,構建適合於市情、農情、民情的發展模式。動態調整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範圍,構建“一張圖”矢量化管理模式。組織開展畜禽糞污“六排一用”(直排、偷排、漏排、混排、超排、轉排,過量施用)排查整治。完善畜禽養殖污染投訴回訪制度,強化羣衆反映強烈的亂堆亂放、惡臭異味等擾民問題處理。推動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設備改造升級,鼓勵實施畜禽糞污養分平衡管理,開展畜禽糞肥質量監測及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監督實施《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建立排放現場監管制度。開展工廠化及30畝以上規模化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及尾水達標治理,規範排污口設置及管理。到2030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3%以上,規模化養殖場尾水綜合治理達標率達75%以上。

8. 切實加強農膜全程監管。強化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廣應用,開展農田地膜殘留監測。完善廢棄農膜有償回收利用體系,加強回收到加工再利用全程閉環監管。加強地膜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加大對農資銷售市場、網絡銷售平臺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打擊生產銷售非標地膜違法行爲。到2030年,農膜回收率穩定保持95%以上。

9. 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有效管控。深入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區縣建設,健全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加強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綜合利用。推動農業設施等清潔能源替代。依法依規落實秸稈禁燒管控要求,完善網格化監管體系,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等手段,開展秸稈焚燒重點時段專項巡查,不斷提高秸稈焚燒火點監測精準度,嚴防因秸稈集中焚燒引發重污染天氣。到203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

10. 加強重點區域農業面源系統治理。以國家、市級水質考覈斷面、農作物種植連片區域等爲農業面源污染排查重點,識別氮、磷等污染的重點時節和主要通道,強化流域內統一協調、系統治理。大力推進化肥農藥科學施用,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推廣高效低毒農藥、新型高效農械,實施綠色統防統治。健全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按國家要求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評估。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保持43%以上。

(三)長效保護鄉村自然風光,確保生態環境優美宜居

11. 統籌鄉村規劃和風貌引導。按照重點規劃、特色規劃、穩定發展、自然收縮四種類型,分類編制村莊規劃,優化宅基地佈局和農房建築風貌規劃管理,開展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和測繪建檔。持續開展傳統村落調查,豐富傳統村落名錄並掛牌保護,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到2027年,建成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5個、保護傳統村落60個。

12. 深入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全面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嚴格管控自然保護區內人爲活動。加強天然林、公益林、山體田園、河湖溼地、原生植被、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強化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及古樹羣保護。利用農村“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地大力推進鄉村綠化。常態化開展村莊“五清理一活動”和“春夏秋冬”四季戰役,集中整治“髒亂差”突出問題,使農民庭院環境和集中居住的公共區域清潔乾淨、整潔有序。

13. 綜合治理鄉村水土流失。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持續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構建完善符合重慶實際、科學有效的生態清潔小流域標準體系,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到2030年,累計建成60條示範帶動作用明顯的生態清潔小流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將黨建統領貫穿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各級各部門同頻共振、同題共答、同向發力,全面加強鄉村建設工作銜接。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市級分年度下達美麗鄉村整縣建設目標任務,定期調度建設進展情況,每年擇優選取1-2個重點區縣作爲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先行區推薦至生態環境部。各區縣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年度重點村莊建設名單和整縣建成美麗鄉村目標,積極探索各美其美的整縣建設美麗鄉村模式和路徑。

(二)強化成效評估

美麗鄉村建設任務區縣應當對照《重慶市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指標體系》,對上年度美麗鄉村建設情況開展自查自評並報市生態環境局,鼓勵通過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市生態環境局會同相關部門對區縣上報的資料和有關指標採取“四不兩直”現場抽樣覈查、調取數據庫信息等方式進行認定,對存在問題的區縣以適當方式進行反饋,指導督促整改提升。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空氣、地表水、農用地等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制度,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納入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三)完善支持政策

統籌生態環境、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水利等涉農財政資金,探索“財政+信貸”“財政+融資擔保”“財政+基金”等創新模式,引導更多金融資源、社會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除有明確要求市級及以上審批外,全面下放污水處理、垃圾收運等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審批權限。落實涉農電價優惠政策,合理保障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用地需求,探索建立污水垃圾處理受益農戶付費制度。在農村污水處理、垃圾收運等領域,探索“專業運營+村民自治”的管理模式,探索將農戶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礎設施項目選擇、建設和管理權交給農村居民。

(四)廣泛發動羣衆

在村莊規劃編制、建設任務確定、管護制度落地等環節,充分聽取村民羣衆意見,尊重村民意願。大力推廣“積分制”“清單制”“院落微治理”等做法,鼓勵羣衆通過投工投勞、籌資籌物、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利用多種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做法、典型案例,倡導公衆關注農村生態環境,傳播美麗鄉村建設正能量。

(五)推動智慧支撐

加強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持續深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在“巴渝治水”數字場景應用,上線運行農村生活污水、農村黑臭水體“一件事”。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暢通羣衆訴求反映渠道,快速響應、依法依規妥善解決羣衆合理訴求,努力提升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重慶市生態環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