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用直播間推介“非遺”臘肉
儘管天氣寒冷,重慶市城口縣嵐天鄉的紅岸村裡卻是一番熱鬧景象:村裡主幹道上,滿載貨物的車輛來來往往;村民家裡,工人們正忙着打包發貨……
“今天晚上給大家帶來3種口味的臘肉,我手裡這款金黃臘肉是用本地土豬肉炕制而成,色彩金黃、口感和香味非常霸道……”10多平方米的攝影棚裡,62歲的村民李大爺正對着手機進行介紹,不時和網友互動。
城口臘肉是重慶的一張名片,其製作工藝入選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城口縣位於大巴山的深處,交通不便,產品銷售一直不景氣。爲打造城口臘肉品牌,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與城口縣嵐天鄉紅岸村村委會一起,組織村民開通電商直播間推介本地臘肉。
“這些臘肉,每一塊都是我親手製作的,這手藝傳了好幾代了。”在直播間,李大爺自豪地介紹臘肉製作過程,讓觀衆感受到傳統手工的魅力。
“城口縣每家每戶每年都有自制臘肉的習俗,臘肉對於當地人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代表着一種文化,可當地老百姓缺少推廣這種文化的手段。”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彭明朗介紹,在學校大力支持下,學校聯合嵐天鄉黨委一起開設了融媒體直播共富工坊,培訓業務人員,提供技術服務,借短視頻吸引流量,以直播進行電商帶貨轉化。
“貨出錢進,有些直播間每天銷售收入上萬元。村民看到了新媒體的優勢,都積極參與。”彭明朗介紹。
看到商機,村民王大姐也在臘肉炕房直播間裡講起了自制臘肉秘方,“城口臘肉要在炕房,用青岡原木慢火高炕60天以上,白天高溫炕制,晚上低溫發酵,使其肉質緊實,表面金黃不帶煙燻的黑色。”
“要注意捕捉臘肉在陽光下的光澤,確保臘肉在自然光線下的每個細節都能在直播中展現。”在紅岸村巴韻臘肉基地,爲了給村民提供更好的直播效果,彭明朗和學生們一邊調試設備一邊提醒直播注意事項。
通過搶抓直播、短視頻新賽道,紅岸村村民的數字化應用和銷售轉化水平得到了大力提升。“新媒體電商不僅帶動了產品銷售,爲農村青年提供了創業的廣闊舞臺,也爲我們的學生提供了鄉村實踐機會。”彭明朗說,“我們將進一步提高新媒體電商帶貨的覆蓋面,以更大力度、更優服務推動新媒體電商直播助力鄉村振興。”(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楊國良)
作者:楊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