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出臺26條措施提振消費
7月18日,《重慶市提振消費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出臺,致力於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措施》聚焦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聚焦支撐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聚焦當前消費潮流熱點、聚焦體現重慶特色,推出26條提振消費舉措,涉及促進居民就業增收、保障居民消費能力、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推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着力提升消費品質、持續優化消費環境等6個方面。
“最大亮點是讓人民羣衆成爲消費的主角,做到了收支兼備、商服兼容、長短兼顧、內外兼修。”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鄒於娟認爲,《措施》既着眼於居民增收減負和消費提質擴容,又涉及服務消費發展和商品消費升級,既考慮到長期能力提升和短期政策刺激,又突出了“內修一口氣”和“外練筋骨皮”,將爲重慶提振消費注入“強心劑”。
突出四大亮點
相比全國《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和其他省市刺激消費的方案,重慶此次出臺的《措施》主要呈現四大亮點:
一是依託獨特地貌,打造特色消費場景。消費場景是業態、模式、服務和環境等消費要素的系統化集成,是空間場所與情景氛圍的立體化疊加,深刻影響着居民的消費決策。《措施》提出加力打造消費新場景,通過盤活“江崖街洞天”獨特地貌資源創造沉浸式消費體驗。比如,支持利用防空洞打造火鍋店、茶館、書店等“山城洞天”消費場景。
二是深耕汽車產業,創新細分領域政策。近年來,重慶聚力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這在提振消費上也得到充分體現。“其他省市(如浙江、廣東)在汽車以舊換新中的補貼更多覆蓋普通乘用車,對特定車型的針對性較弱。”鄒於娟說,重慶則專門針對“車齡8年及以上的城市公交車和超出質保期的動力電池”給予平均每輛車8萬元補貼,精準支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同時,支持“消費型改裝業態發展”,拓展“汽車租賃、賽事及房車露營”等汽車後市場消費,助推汽車產業提升差異化競爭力。
三是加大激勵力度,量化資金支持標準。其他省市(如上海、浙江)的激勵政策多爲原則性表述,而此次重慶拿出真金白銀,最大力度促進消費換新升級。比如,《措施》明確對引進大型演藝賽事的主辦單位給予“最高500萬元激勵”,對首店、首發活動給予“最高200萬元獎勵”,對評選創建的“渝悅消費”新場景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資金獎勵”,對評選認定的“渝系列”直播電商基地給予“最高40萬元獎補”。
四是強化川渝協同,突出區域聯動效應。隨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措施》明確提出要“聯合四川實施‘240小時’過境免籤政策,鼓勵境外旅遊團‘渝進蓉出’‘蓉進渝出’”,並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通過川渝協同放大入境消費效應。
讓人民羣衆成爲消費主角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爲了讓人民羣衆成爲消費主角,重慶下了實打實的功夫,在有錢、有閒、有意願、有安全感等方面都做足了文章。
首先,要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措施》提出支持重點羣體就業創業,多措並舉促進居民增收,每年要新增城鎮就業65萬人以上、農民工就近就業30萬人以上,每年脫貧人口務工穩定在75萬人以上。“這就像給人民羣衆的錢包裝了打氣筒,工資穩了、收入增了,消費起來才硬氣。”鄒於娟說。
其次,要讓普通市民的時間空出來。《措施》在“擠時間”方面迴應了人民羣衆的心聲:嚴格落實帶薪休假,鼓勵和小長假連起來休,拓展夫妻間共享假期,甚至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讓人民羣衆有更多的時間逛商場、下館子,讓上班族也能“全家總動員”錯峰去旅行。
此外,要讓普通人的消費意願燃起來。《措施》提出:買新能源車最高補1.5萬元,家電以舊換新、家居家裝產品最高補2000元/件,連手機平板都有15%的補貼。
最後,還要讓消費者的安全感強起來。消費最怕的是“花錢買糟心”,爲避免這類情況,《措施》提出要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從消費維權制度到平臺問題整治,從消費品質量監督到消費場所實行“無事不擾”,讓人民羣衆踏踏實實、放放心心花錢消費。
經濟增長和居民增收是重點
“不難看出,《措施》的出臺彰顯了重慶加速驅動‘消費’這駕馬車的決心。”鄒於娟說。
近年來,重慶正在成爲全國消費領域的“優等生”。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77.37億元,在七大消費“萬億之城”中排名第二。2020—2024年,全市社零總額五年年均增速達到7.4%,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5.6%,連續四年登上“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榜首。
消費勢頭向好同時,重慶提振消費仍面臨挑戰。比如,重慶是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居民收入水平相較於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有一定差距,這成爲制約消費增長的最大短板。又如,重慶消費能級“不夠高”,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相比,重慶高端品牌首店、國際知名展會、高能級商業綜合體、五星級及以上酒店的數量有明顯差距。
“擴大內需不是權宜之計,經濟增長和居民增收纔是長期提振消費的‘一體兩面’。”鄒於娟認爲,經濟增長可提供更多消費場景和就業機會,而居民增收讓消費有了購買力,兩者形成良性循環,消費潛力才能真正被激活。
爲此,鄒於娟建議,未來重慶在宏觀層面要以經濟持續增長築牢消費底盤,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
比如,依託“本土產業”串起消費鏈條,大力發展汽車後市場、食品農產品加工產業等;依託“新型業態”拓展增長空間,瞄準消費新趨勢、新方向,大力發展低空經濟、郵輪經濟、銀髮經濟、美麗經濟、寵物經濟等新業態;依託“招商引資”穩定經濟大局,壓實壓牢項目招引和建設任務,儘快將重心從“投資於物”逐步轉變爲“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並重,以勞動者人力資本價值提升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微觀層面來看,要讓居民持續增強消費底氣,人民羣衆錢袋子鼓了,纔敢“放開手腳”消費。
具體來看,要把“就業飯碗”端得更穩,可瞄準“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推進穩崗拓崗,結合15分鐘就業創業服務圈建設,廣泛佈局“零工驛站”,促招工、管培訓、幫維權;要讓“技能增值”渠道更寬,支持職業培訓學校、公共實訓基地、社區青年夜校等建設,開展新職業新業態技能培訓;要加強“低工資勞動者”生活保障,可從保險減免、優惠券發放、公租房傾斜、“一老一小”補貼等多個方面爲該羣體精準制定生活保障“政策大禮包”。(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