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毒性堪比砒霜!正大量上市,這種瓜一旦發苦趕緊吐掉
早上買菜,小區廣場上經常會看到有人在挑苦瓜、黃瓜、葫蘆,有些瓜農甚至熱情地遞過來一袋葫蘆,“新鮮的,嘗一口啊”。但有鄰居突然說,“別隨便嘗,有的瓜一旦發苦,真可能要命!”
說起來,大家都知道苦瓜味苦沒問題,可你見過黃瓜、西葫蘆、絲瓜、南瓜這類瓜果,偶爾也會有明顯苦味嗎?這些瓜有沒有什麼健康隱患,網上流傳的“苦瓜毒性堪比砒霜”,到底真的假的?
網上曾廣泛流傳一則說法,說鍾南山院士警告“某些發苦的瓜,毒性堪比砒霜”,讓不少人擔憂:自家買的葫蘆、黃瓜、南瓜一嚐到苦該咋辦,是不是有中毒風險?
這裡面的真相,是有科學依據的。
瓜類蔬菜品種豐富,比如小葫蘆、絲瓜、南瓜、黃瓜、節瓜等。正常新鮮採摘的這些蔬菜,味道應該是清甜或淡淡的蔬菜清味。
可一旦出現“異常苦味”,多半是其中含有較高濃度的“葫蘆素”(主要是葫蘆素B,也叫Cucurbitacin B)。這是自然界某些植物的苦味成分,本意是爲了防治害蟲,但對人體卻存在劇烈毒性。
葫蘆素的毒性:中毒量很小,極少量攝入就會引發身體反應;毒性堪比砒霜(砷)的說法,有醫學實驗證據支撐;毒性反應個體差異大,老人、兒童、孕婦、中老年人更危險。
有研究發現,葫蘆素B的急性毒性(小鼠半數致死量LD50)僅爲1-10mg/kg,而砒霜的LD50爲10-15mg/kg,毒性確實非常接近甚至超越。也就是說,發苦瓜果的毒性絕不是嚇唬人。
苦瓜爲什麼沒事?苦瓜之所以能吃,是因爲專門栽培的食用品種,苦味的成分主要是苦味素,不是葫蘆素B——和葫蘆素B的“毒苦”不同,安全性完全不是一回事。
葫蘆素中毒症狀一般在30分鐘-2小時內出現:噁心、嘔吐、腹瀉、頭暈、腹痛;嚴重會出現脫水、休克、甚至肝腎功能受損;有的人吃進少量就會不停嘔吐,短時間內出現虛脫;多例報道指出,有人因誤食發苦的葫蘆、西葫蘆後進急診,嚴重者需洗胃、補液搶救。
近10年《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公開報道的葫蘆毒素中毒事件有30多起,上百人因進食“自家種的苦瓜、南瓜、絲瓜”出現嘔吐腹瀉、休克等症狀。
醫生反覆提醒:一旦發現瓜果苦味異常、入口難忍,必須立即吐出;絕不可僥倖吞下,特別是家裡自留瓜、自家陽臺、農村地頭的雜交瓜,風險最高;中老年人體質本就較弱,一旦中毒,會更快惡化。
專家建議:“四不”原則,預防葫蘆素中毒
遇到瓜類蔬菜,尤其是黃瓜、南瓜、西葫蘆等,吃之前留意這四點:
苦味極重的絕不入口——哪怕一小口吃後覺得不對勁,立刻吐出;自家或親友種植不知來路的瓜別輕易嚐鮮——品種雜交風險大,苦味風險高;瓜類儲存過久、變質或皮色反常不吃——長時間暴曬、受傷口腐爛的瓜苦味風險翻倍;不要隨意去菜市場、路邊攤買不認識、沒人賣過的“新奇瓜”。
如果已經誤食怎麼辦?有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等症狀請立即停止進食,現場催吐,帶上剩餘食物去醫院急診。別拖到症狀加重。
一句話提醒:苦味瓜能致命,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恐嚇。真正的防中毒“秘訣”,就是嘴裡一旦苦到發麻,趕緊吐掉,別猶豫。想健康,吃瓜就要認品種、別貪便宜、入口先嚐一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