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不管你信不信,老人過了75歲,基本都有如下5個現狀

一位82歲的老人,外表硬朗,說話中氣十足,走路不費勁,飯量也不小,怎麼看都是“長壽模範”。但他卻在體檢時查出嚴重的肌肉衰減和骨密度流失,甚至連內臟脂肪都超標。

別人不信,他自己也懵:“我哪像個‘虛’的人?”問題就出在這。75歲以後,人的身體常常不是看着怎麼樣,而是“裡子”出了問題。

你覺得70多歲還能跳廣場舞、爬小山,就說明沒病沒災?真正的衰老,不是從頭髮白、牙掉光開始的,而是從你意識不到的幾個“現狀”悄悄紮根。

鍾南山院士說得很直白——75歲之後,哪怕你再怎麼注意,身體都會出現一些“無法逆轉”的變化,不管你信不信,它們都在一點點發生。

第一個現狀,是“瘦得不對勁”。你以爲瘦就是健康?恰恰75歲後如果體重掉得快、衣服越來越鬆,不見得是好事。很多人老年之後的“瘦”是肌肉流失造成的,不是脂肪減輕。

肌肉是維持身體活動、心肺功能、甚至免疫力的關鍵。沒有肌肉,身體就像房子沒了鋼筋,再結實的磚也撐不住。

根據《中華老年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75歲及以上人羣中,超過42%的男性存在肌肉減少綜合徵,而他們自己幾乎都沒察覺。

第二個現狀,是“吃得香、消化慢”。這聽起來像矛盾,其實太常見了。很多老人說:“我胃口挺好,一頓飯能吃兩碗。”但吃完卻總覺得脹,不想動,甚至晚上還反酸燒心。

這是因爲75歲以後,胃腸的蠕動能力下降,消化酶分泌減少,但人的“食慾”卻沒跟着降速。結果就是——吃得多,吸收少,反而增加了消化負擔。

西醫解釋是胃排空時間延長,中醫則認爲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看着吃得香,其實身體根本“用不上”那麼多營養。

第三個現狀,是“骨頭沒聲響,卻已經疏鬆”。很多人以爲骨質疏鬆會疼、會響,其實根本不一定。“我不駝背、不摔跤,哪來的疏鬆?”這是誤區。

骨質疏鬆是沉默的“隱身病”,往往到骨折了才被發現。根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數據,中國60歲以上人羣骨質疏鬆患病率高達36.6%。

而75歲以上這個比例接近一半。更嚇人的是,骨量下降每年都在加速,哪怕你不動也在“往下掉”。

第四個現狀,是“血壓正常,卻氣短心慌”。很多老人定期測血壓,數值正常就以爲心臟沒事。但臨牀上我們太常見了:血壓穩住了,心臟卻在偷偷“偷工減料”。

心肌供血不足、心率變慢、瓣膜老化……這些都不會直接表現爲血壓異常。

中醫講“心爲君主之官”,意思是心臟統領全身,一旦“氣血兩虛”,就容易心慌、氣短、乏力,尤其是上樓梯、洗澡、換季這些“小事”,最容易暴露破綻。

第五個現狀,是“睡得少,還不覺得困”。你是不是也覺得,年紀大了,睡得少是正常?凌晨四五點醒來,還能下樓遛彎,看着挺精神。

但仔細一問,很多人白天容易犯困、不集中注意力、記性差,其實是“假性清醒”。

深度睡眠減少、腦部代謝變慢,會讓你以爲自己休息夠了,其實大腦根本沒修復好。這不是“作息規律”,而是“睡眠質量差”造成的假象。

這五個“現狀”,每一個都不是“病”,卻都在耗着身體的底子。而最可怕的不是這些問題,而是大多數人根本沒察覺,甚至還覺得自己挺好。

就像有些老人說:“我75了還能抽菸喝酒跳舞,說明身體結實。”但你真把身體拉去做個全身成分分析,脂肪肝、動脈硬化、腦白質脫失……一樣不少。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沮喪,但75歲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轉彎”的機會。身體雖有變化,但只要你“知根知底”,還是能把狀態穩住,甚至活得有質量。關鍵是不能再用“年輕時的身體邏輯”來判斷自己。

肌肉流失了,不是多吃肉就能補回來的,需要有意識地做抗阻運動;消化慢了,不是喝點湯就能養胃的,反而要注意減少高脂高糖的攝入;

骨頭疏鬆了,不是多曬太陽就夠,更要注意適合年齡的負重活動。這些纔是真正能“穩住身子”的方法。

中醫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智慧講得很透。比如《黃帝內經》裡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意思是,年紀越大,身體陽氣、陰津逐漸衰減,不能再像年輕人一樣透支。

75歲,是陽氣快要“用完”的時候,調養比拼的是“藏”,不是“耗”。你越折騰,身體越垮;你越順着它來,它反而能撐得更久。

還有一個特別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心理狀態對身體的影響。很多老人退休後,覺得沒用武之地,或者子女不在身邊,內心變得焦慮、孤獨,這種“情志內傷”。

在中醫裡叫“氣滯血瘀”,在西醫裡也有對應研究——長期孤獨的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風險提高50%以上,認知退化風險也大幅增加。

75歲以後最重要的三件事:動起來、吃對了、心情穩住。不是拼命鍛鍊,而是適度維持活動量,比如每天走6000步,不追求速度;

不是吃補品,而是吃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比如豆腐、雞蛋、銀耳;不是非得開心,而是保持穩定的情緒,不大喜大悲、不鑽牛角尖。

你說這容易嗎?不容易。但越是不容易,越說明它重要。人老了,最怕不是病,而是“以爲沒病”;最可惜的不是衰老,而是“錯誤地對待衰老”。

真正活得健康的老人,不是沒有現狀,而是能和身體“談條件”,知道它的軟肋,也明白自己的底線。

說到底,75歲,是身體開始“講條件”的年紀。你不能再用過去那一套去對付它,它不吃那一套了。它要的是順勢而爲,是一點點的細水長流,是對身體真正的“讀懂”。

一位87歲的老中醫曾說:“人這一輩子,不是活給年輕時的自己看,而是活到老,還能自己照顧自己。”這句話,我一直記着,也願你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