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論壇社》中國積累稀土戰力40年(盛嘉麟)
中方稀土審批提速,外媒:歐洲穩了,但在美國的還得等等。(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稀土產業的發展過程是從雜亂無章胡亂開挖的邊緣資源,到全球聚焦的戰略資源的一段歷史。彙集了政策調整、技術突破、資源管控與中美博弈的心路歷程。
銻、鎢、錳、豬鬃與桐油曾經是中國廿世紀初期的主要出口產品。銻、鎢、錳是戰略性金屬,也算是非常廣義的稀有金屬,可說中國和稀土金屬有長遠的歷史。1927年中國在內蒙古白雲鄂博首次發現稀土礦藏,然後陸續在江西、廣東發現稀土礦藏。一直到1970年,40年之間,中國小規模開發稀土礦藏,用粗陋技術提煉低端的稀土外銷。
稀土元素是指稀土的化合物,稀土金屬是指提煉後純粹的金屬,稀土多以這兩種方式存在。當時稀土元素、稀土金屬的提煉技術都操在外國手中,如法國的羅納普朗克公司(Rhone-Poulenc)在高純度材料分離淬取技術方面具備領先地位。美國的Molycorp公司擁有加州的MountainPass稀土礦區,1952年開始生產稀土,是當時全球重要的稀土來源。1970年代中國的稀土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銜令率隊研發稀土元素的提煉分離淬取的工藝技術,1980年代以後終於成功,中國稀土技術領先世界。
到了2004年,在爲國創匯的政策下,地方政府、民間企業,在又多又小又亂又互相殺價的稀土生產環境中,積極外銷賺錢。雖然發展到中國的稀土壟斷了世界95%的產量,但是中國的稀土產業以污染環境,白菜價格,利潤微薄的代價外銷,耗損資源,任人宰割。過去20多年間,中國稀土的意外貢獻是因爲歐美日韓可以廉價的予取予求,從中國購得稀土,他們根本沒有發展稀土產業的願望,完全依賴中國。
2005年中國政府注意到鼓勵稀土出口創匯的不當政策,取消了稀土出口退稅辦法,不再鼓勵出口。2006開始限制稀土的生產總量、出口總量及出口配額。同時政府開始介入管控稀土產業。但是缺少經驗,管控鬆軟,沒有影響中國的稀土貿易。
2010年日本鬧出釣魚臺漁船撞船事件,中國首次以稀土爲武器,暫停對日本出口稀土。日本聯合美國、韓國到WTO控告中國違法,中國敗訴,2014年恢復對日本出口。這件事發生三項影響。
(一)日本心生警惕,連忙開拓稀土來源,屯積稀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從2010年從中國進口超過90%,到2024年降爲63%。
(二)中國警覺到對稀土的管控力度不夠,準備不足,不能動用禁止稀土出口作爲武器。所以後來15年都不再動用,直到2024年12月3日宣佈禁止向美國出口鎵與鍺。
(三)美國稀土巨頭Molycorp公司長期在中國稀土出口價格的壓制下難以營運,見到中國2010年禁止稀土出口日本,爲替補日本市場,開始加大投資增加生產。2014年中國在WTO敗訴,恢復出口日本,Molycorp公司失去日本市場,隨即倒閉破產。讓中國學習到稀土的出口的價格管控可以做爲武器,打垮西方的稀土公司。
2011年中國開始進行稀土產業的兼併整合,2015年中國鋁業、五礦集團、北方稀土、廈門鎢業、廣東稀土、南方稀土六家企業組成「六大稀土集團」。但並未合併爲單一公司,而是各自帶頭整合區域內的稀土資源與企業,形成六大集團分別主導的格局。
2021年中國鋁業、五礦集團、贛州稀土合併爲中國稀土集團,成爲全球最大的稀土供應商。目前,中國稀土產業的實際控制權主要集中在中國稀土集團與北方稀土兩大國家企業手中,其餘企業隻影響特定區域。改變了中國又多又小又亂又弱的產業環境。這種集中化結構有助於中國政府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價格調控與產業升級。
2024年10月1日,中國政府公佈並實施了《稀土管理條例》,這是中國對稀土產業發出的集結號。奠定了中國稀土資源、經營及管理的法律基礎。《稀土管理條例》主要內容如下:
(一)稀土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佔或破壞。
(二)稀土資源的開採、分離、冶煉、合金、流程與進出口等領域,實施全鏈條監管。
(三)稀土資源保護開採、總量調控、動態管理與產品可追溯性。
《稀土管理條例》是中國強化稀土戰略資源主權的關鍵一步,稀土作爲國際博奕反制敵方武器的條件終於成熟。中國不再採用稀土禁止出口,而是採用申請、審查、覈准、出口、期限等等的一系列管控步驟,以求不違反WTO的法規。中國是在2024年12月3日宣佈禁止向美國出口鎵、鍺、銻等超硬材料,加上石墨的最終用途與用戶審查。最近在2025年4月4日,中國對釤、釓、鋱、鏑、鑥、鈧、釔七種稀土元素及其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
2024年臺灣從大陸購買稀土6123噸,可是臺灣最大的稀土應用只是製造硬碟磁頭,最多用掉2000噸,剩下的4000多噸轉口美國。韓國三星從中國進口,偷偷轉賣稀土金屬釓、鏑等給洛馬、雷神等美國軍火巨頭,每噸倒賣淨賺30萬美元。韓國的韓國鋅業公司已將20公噸銻裝載至釜山港貨輪,預計下個月抵達美國。今年計劃出口100噸,並逐步增加至240噸。所有這些稀土轉口漏洞,中國的稀土全球管控系統必須追蹤補漏,追究責任。
中國境內最近在廣西發生走私稀土出境,查獲多起試圖將稀土非法運往越南、緬甸的案件,數量多達600公噸,已經捕獲主導犯罪的政府高官。香港海關也查獲數十噸的貨櫃稀土走私。中國管制稀土出口以後,走私犯罪必然猖獗,中國必須堵住漏洞,跟蹤物流,嚴懲罪犯。
在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制、地緣政治緊張升溫的背景下,各國近年來紛紛展開行動,試圖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美國正在重啓礦場、打造本土供應鏈。在美國國防部資助下,重啓加州MountainPass礦場,重振Molycorp破產重組後位於加拿大的新公司eoPerformanceMaterials,預計2027年可能量產某些稀土。
歐盟通過2023年《關鍵原材料法案》,立法推動稀土金屬回收,要求到2030年,40%稀土需在歐洲加工,25%來自回收。法國Carester公司建設歐洲首座稀土回收與分離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瑞典Kiruna礦區發現歐洲最大稀土礦牀。
日本多元化與技術創新,Jogmc公司與澳洲Lynas合作,發展釹磁鐵回收與替代材料。澳洲Lynas是全球中國以外最大的稀土生產商,在馬來西亞與美國都有合作工廠。越南、巴西、南非、土耳其、外蒙古都擁有潛力礦藏,正吸引外資開發。沙烏地阿拉伯與美MPMaterials公司合作,打造中東稀土供應鏈。
中國仍控制全球60%的稀土產量與超過90%的加工能力。短期內,全球仍難以完全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是中國只有10年窗口可以動用稀土武器,10年後壟斷消失,稀土將不再是武器。
(作者爲中美論壇社理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