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 學者:留意服務貿易或成北京未來反制目標
中華經濟研究院將於4月28日舉辦「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記者謝守真/攝影
川普關稅政策襲來,就中美競爭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指,若川普最終維持高關稅,未來世界格局可能會出現以美國爲主與無美國的供應鏈形態,這可能導致臺商在大陸市場供不進去,美國市場也失去。不過,無論結果如何,臺廠或都要注意川普政策,並防範洗產地等問題。同時,外界需留意服務貿易的部分會否成爲大陸接下來的反制目標。
中華經濟研究院將於4月28日舉辦「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針對美國對等關稅對中國的影響與臺商因應策略,吳佳勳提到,面對關稅措施,中美對槓起來,而大陸這次的明顯與上次不同,主要差異在大陸這回做足準備,只要川普新措施一出,大陸幾乎能在當晚或隔天就提出相應策略,且幾乎都是以「組合拳」措施迴應。
不過,吳佳勳指,需要留意的是,服務貿易的部分會否成爲大陸接下來的反制目標,「可以觀察」,尤其現在大陸已提出,希望陸客少去美國觀光、留學或是減少美國影片進口的數量,這可能都是傾向服貿的這部分。另一個要注意的,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11日發佈最新規定,明確以「集成電路」流片地認定爲原產地。
至於美中兩強競爭誰贏誰輸,吳佳勳認爲,關稅戰受衝擊是很肯定,兩邊都不會垮,誰可撐較久則迴歸雙邊領導人特質。她分析,關稅戰最辛苦的是企業,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需要面對實質選舉,可不那麼在乎企業承擔龐大生產成本,相較之下,美國有期中選舉考驗,單就這點,美中領導人對企業成本承受力就出現差異。
吳佳勳分析,大陸這麼多年早已認清美中對抗已是長期化,大陸也不斷在發展經濟改革,像是中國式現代化到國產替代的道路等。同時,如今大陸對美經貿依賴逐年降低,尤其在疫情過後,大陸的出口比重持續增加,但對美出口比重是則下降的,這是「有系統性的壓低」。雖然大陸對美的依賴壓低,但有個重要關鍵是,承受這個壓力的是臺商。
吳佳勳表示,臺商在大陸扮演重要角色,惟過去十年在陸臺商家數正大幅減少。大陸對美經貿的數字,過去幾年大陸生產貨品賣到美國都以非常大的斜率在下降。其中,降最多的是紡織業、製鞋業,約有三分之一。大部分製造業臺商都在加速減少,只有汽車製造業因大陸電動車產業因素逆向成長,而帶動臺商。
至於臺商因應美國對等關稅的可能作爲,吳佳勳說,最多人選擇觀望,因爲不知道90天會如何,很無所適從,維持觀望是最普遍現象。其實這些訂單基本上是臺商手上,不論關稅怎麼訂,需求才是問題,但若影響景氣造成需求下降,這纔是大家擔心的。
吳佳勳預期,若川普最終維持最初對多數國家的高關稅,全世界就都難以賣到美國,這時大陸再去跟其他國家爭取零關稅就會變得重要。在此情境下,未來世界格局可能就會出現,以美國爲主跟無美國的供應鏈兩種形態,這種形態對臺灣是最不利的,「因爲我們可能中國市場供不進去,美國市場也沒有」。若川普後來只維持對陸高關稅,這會發展出紅色與非紅供應鏈,所以臺灣要注意川普政策並防範洗產地等問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指,面對川普關稅措施,大陸這次明顯做足準備,只要新措施一出,大陸幾乎能在當晚或隔天就提出相應策略,且幾乎都是以「組合拳」措施迴應,需要留意服貿會否成爲大陸接下來反制目標。記者謝守真/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