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究竟是不是量子?新實驗可望解百年謎題

隨着技術革新,科學家認爲已經能夠在實驗室直接測試重力的本質,解開百年謎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量子力學被譽爲人類最成功的科學理論之一,能解釋從元素週期表到恆星發光的機制,但對於重力,它至今無法給出完整答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家祖瑞克(Kathryn Zurek)指出:「量子力學與重力如何結合,是物理學最大的未解難題之一。」國際權威期刊《自然》(13日)報導,隨着技術革新,科學家開始樂觀認爲,能夠在實驗室直接測試重力的本質,解開百年謎題。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目前公認的重力理論,將重力視爲物質使時空彎曲的結果。然而,廣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與量子力學的「疊加態」與「不確定性」概念難以融合,因爲廣義相對論認爲粒子是存在精確時空的事物,並沿着明確定義的軌跡移動。

過去半個世紀,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弦論、迴圈量子重力等模型,試圖量子化重力,但缺乏實驗證據,甚至不確定該找什麼樣的證據。近十年來,隨着技術進步,部分科學家開始樂觀認爲,能夠夠在實驗室直接測試重力的本質,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學家阿斯佩爾邁爾(Markus Aspelmeyer)指出,理論與實驗能力的發展,使這類測試逐漸可行。

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量子疊加是否會影響重力?例如,一顆粒子同時存在於兩個位置,是否會讓時空本身進入疊加狀態?另一顆粒子會同時受到兩種不同的引力吸引,還是隻感受到平均值?

解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糾纏」,若兩個物體僅透過彼此的重力作用就能進入量子糾纏狀態,那麼重力就必然具有量子性。阿斯佩爾邁爾的實驗構想,是將真空中的微小粒子置於不同位置的疊加態,觀察另一個僅受其引力影響的粒子,是否與之產生糾纏。

不過要讓較大物體進入量子疊加態極爲困難,因爲在日常尺度下從未觀察到此現象。目前科學家已在由數千個原子組成的分子,以及被雷射懸浮的微米級玻璃球上,實現部分量子行爲。但要讓物體既能展現量子特性,又有足夠質量產生可測的引力,需要至少22微克(µg )的質量,也就是0.000022公克這在現階段仍難達成。

另一個由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物理學家波斯(Sougato Bose)提出的計劃,是讓兩顆微小鑽石同時沿兩條平行路徑自由落體,藉由它們在不同距離下的引力差異,檢驗是否出現糾纏。不過,他坦言每個步驟都極具挑戰,可能需數十年纔有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