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相親不應被“過度娛樂”

(原標題:中老年相親不應被“過度娛樂”)

▲ 戳藍色字關注我們!

當有的單身青年還在因爲被催着去相親搞得“神煩”時,另一些人卻因自己的長輩開始相親而感到“左右爲難”了。

如今,相親不光是年輕人的專屬,許多中老年人也投身其中。而且比起年輕人來,他們有的更加乾脆利落,看對眼就大膽追愛,志趣不合還會當面“開撕”,不委屈自己的“三觀”來保留對方的體面。如近年來的幾檔中老年相親真人秀節目,就在這種氛圍中讓一衆網友看得直呼“上頭”,感慨大爺大媽“全是硬漢”,達成了“相親還得看老年組”的共識。

不過,也有網友流露出憂慮,大爺大媽們率真的相親表現,在網絡上卻沒少被剪成段子和“名場面”,這樣拿他們“開涮”會不會太傷感情了呢?

漫畫 圖源:視覺中國

最新數據顯示,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突破了3億大關。在這樣的基數面前,處於單身狀態的中老年人也不會是個小數目,中老年“相親熱”已經成爲一種趨勢。

在部分城市,專爲中老年人提供相親交友服務的場所越來越多,運作也日趨成熟。比如北京的菖蒲河公園、重慶的洪崖洞等,都有出了名的中老年人相親角。每到“約定俗成”的活動日,來此尋伴兒的中老年人便絡繹不絕,熱鬧程度絲毫不亞於年輕人的“派對”現場。

而近些年,一些媒體平臺也注意到了這股需求,將中老年人的相親角從線下引向線上。在手機屏幕裡,就已經出現了不少中老年版“非誠勿擾”,而且挺火。因爲中老年人過日子更務實也更重效率,直來直去的相親風格很接地氣,還常常會出現一些腦回路清奇的對話和情節,讓觀衆忍俊不禁。尤其是一些獲贊爲“人間清醒”的相互交鋒,讓習慣了“以和爲貴”去相親的年輕人找到了“爽感”,學到了“原來還能這麼幹”。

這種效果拉滿的表現,使中老年相親逐漸成爲一個垂直賽道——社交媒體平臺紛紛進場,開闢出專門的頻道、話題或直播,將此視爲拓展用戶邊界、提升平臺活躍度的重要機遇。

然而,此番“火熱”在不經意間也催生了一種“過度娛樂”的傾向。如有人純是衝着找樂子而去,抱着獵奇心態觀看中老年人相親,收集講段子和“二創”的素材,以此爲消遣。也有人覬覦這條賽道的流量,刻意“包裝”放大相親過程中的戲劇性和衝突性,人爲導演“娛樂至上”的戲碼。這部分人只顧“攝取”表面的熱鬧與娛樂,實則並不在乎中老年人內心深處對陪伴和理解的渴望。

一地舉行“單身老人節”,一位老人在查看徵婚信息 圖源:新華社

部分中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婚戀需求,猶如鏡子一般折射出他們難以言喻的空虛和孤獨。隨着年歲增長,這一羣體逐漸淡出職場核心圈,原有的社交網絡日漸萎縮,加上子女成家立業後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重心,他們大多面臨着被社會邊緣化的現實困境,縈繞身邊的孤獨感是真實而具體的。

在一些報道中,有的中老年人訴說自己與魚兒爲伴,將心聲傾訴給無聲的魚缸;有的凌晨4點就起牀,一個人坐在門口一動不動地等天亮;有的不想獨自待在家裡,就到周邊縣城的農田旁,笑稱“看看風景”……這些看似荒誕的生活畫面背後,實則是中老年人對不再孤獨的真切渴望。

在開心一笑之餘,我們還需要多一份對社會現實的思考。

一些人覺得,中老年人相親經常一上來就詢問對方家底、退休金、有沒有醫保,如此直截了當,多少有些尷尬,彷彿是將生活的柴米油鹽提前擺上了檯面。但實際上,這並不僅是他們性格直率的表現,背後還潛藏着養老成本、健康管理、醫療保障等一系列現實壓力,是他們希望未來生活能夠安穩踏實的間接表達。

一些人認爲追求愛情並不符合中老年羣體的“人設”,所以他們越是積極相親,反而越可能讓一部分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滑稽可笑”。其實,這種看法是狹隘與片面的。人的情感世界好似一條永不幹涸的河流,不會消逝在時光流轉中。中老年人再尋伴侶既是對真摯情感的追求,也是重建社會聯結、重獲生活意義的積極嘗試,這份勇氣和堅持恰恰值得我們尊重和理解。

圖源:“央視網”微信公衆號

在當前老齡化進程加速的社會背景下,“銀髮族”羣體日益龐大,他們的情感需求已超越個人幸福範疇,正逐漸演變爲一個關乎社會和諧與文明程度的議題。面對這一現實,我們既不能沉溺於“過度娛樂”的表象而模糊焦點,也不應止步於獵奇式的圍觀,而應當以更理性的態度和更具建設性的行動來回應。

婚姻問題是“老齡社會”的必答題之一。有學者提出,隨着老齡化趨勢加劇,應把老齡社會看作一種新的社會形態。這就意味着,社會治理、社會服務需要重視中老年羣體。與年輕人相比,中老年人的婚戀問題受到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更深,因此也更爲複雜。如何在醫療、養老等方面解除戀愛自由的後顧之憂,如何避免財產糾紛,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拓展社交空間,如何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撐、社會服務,等等,都是亟需回答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就在社區創建“銀髮服務驛站”等,提供婚介、健康指導、法律諮詢等服務,頗受羣衆歡迎。

中老年相親不能淪爲娛樂的附庸。中老年相親節目的“出圈”,引發了社會對於中老年人情感訴求的關注。需要看到的是,這些熱播的節目確實給單身中老年人尋找伴侶提供了有效的互動渠道,但有的機構或自媒體爲了博取流量而對一些節目片段進行惡意曲解、過度消費,顯然背離了節目的初衷。對於相親節目而言,其本質是服務百姓,這就需要明晰自身定位,把更好的服務送抵需要的人羣。還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檔節目,給觀衆帶來歡笑無可厚非,但不能爲娛樂而娛樂,而是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讓人從中獲益、受教。

陪伴是孤獨最好的解藥。當前,不少中老年人處於單身狀態,再加上子女可能忙於工作不在身邊,使得他們對於情感的需求、伴侶的需求更加強烈。子女在關注父母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多留心他們的情感需求,多抽出時間給予關心和陪伴。需要看到,不管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這份情感需求是親情、友情所不能替代的。中老年人在決定再戀再婚時,子女也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當然也要警惕“愛情騙子”,避免真心真情被欺騙。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大爺大媽們在相親節目中犀利的言語、耿直的表達給我們帶來了歡笑,但也爲我們認知老齡化社會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給予中老年人更多的關注與關愛,讓那抹“夕陽紅”紅得似火、暖得沁心,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