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身高縮水 恐骨鬆找上門

隨着人口高齡化,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顯著攀升。醫師提醒,若中老年家人出現體重過輕、BMI小於18.5、身高減少超過4公分、異常駝背等,就要提高警覺。(王家瑜攝)

(太陽星提供)

一名65歲老翁,本身有糖尿病,近半年身高變矮、背部痠痛不舒服,曾嘗試職能治療和貼止痛貼布,但效果有限。在女兒陪同下就醫,門診X光發現他胸腰椎交界處有壓迫性骨折,進一步進行骨密度檢查,確診骨質疏鬆。經過2年持續治療,骨密度數值進步、背痛情況也改善。

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着人口高齡化,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顯著攀升。衛福部國健署與2023年臺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我國60歲以上每6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其中女性佔8成,且有3分之1女性、5分之1男性可能因此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

國泰醫院社區醫學部家庭暨社區醫學科主治醫師許芷瑜說明,骨骼疏鬆症是因骨骼強度下降,導致骨折風險增加,但不一定有症狀,若無預警造成髖部或脊椎骨折,不只造成疼痛、行動不便、臥牀、失能,甚至帶來許多併發症、增加死亡率。

許芷瑜指出,人體骨骼骨質約在20至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隨年紀增長逐漸減少。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裡,有半數會發生第二次骨折,其中以「髖部骨折」最嚴重,1年內約有30%死亡風險。

許芷瑜提醒,若中老年家人有體重過輕、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18.5、身高減少超過4公分、異常駝背等,就要提高警覺,儘早就醫評估。

依臺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建議,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下具危險因子的停經女性,體重過輕、先前曾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者,及脆弱性骨折者、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列爲中度骨折風險以上者等,須接受骨密度檢查。

許芷瑜建議,日常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包括戒菸、戒酒、維持正常體位、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以及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如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菇類、蛋、魚類等,減緩骨質流失速度和預防骨鬆。(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