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談美方態度 賺我的錢 要做我的人
針對臺美對等關稅談判,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昨(31)日表示,美國開給臺灣的條件,應包括開放所有市場,並且要求投資美國,臺灣不妨趁此機會拉拔臺灣最弱的服務業,進行品牌投資;同時,過去不講意識型態只講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因爲從美國對南韓要求就可以發現,美國現在要求「要賺我的錢就要做我的人」。
連賢明昨日表示,臺美貿易談判卡關應是在農業,而非汽車關稅,汽車關稅和貨物稅最大問題是稅損,金額不小卻有解決空間,但農業部分牽涉到食安,很容易被解釋爲在美國壓迫下放棄國人健康。
連賢明指出,對等關稅談判除了美國政府要增加收入、增加外國對美投資金額之外,另一目的是創造非中供應鏈,和中國大陸往來密切的國家,稅率都是40%往下降,和美國聯盟的國家,稅率則是10%開始談。越南是一個最直接例子,轉口貿易稅率四成、當地生產稅率兩成。
連賢明建議,既然要大舉投資,政府可思考如何利用此機會拉擡服務業。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表示,臺灣困難點在於國會朝小野大,如果在此次臺美關稅談判中,我方承諾對美國鉅額投資,但國會不埋單,結果承諾跳票,反而面臨懲罰性關稅,問題更大。
邱達生說,日本投資5,500億美元、南韓投資3,500億美元、歐盟承諾6,000億美元,臺灣要投資多少纔有用?要看美國總統川普用什麼標準。
邱達生認爲,可能有三個標準,一是用外匯存底、二是GDP(國內生產毛額)規模、三是對美貿易順差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