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察美韓關稅 美國要求「賺我的錢就要做我的人」

針對臺美對等關稅談判,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表示,美國開給臺灣的條件,應該包括開放所有市場,並且要求投資美國,臺灣不妨趁此機會拉拔臺灣最弱的服務業,進行品牌投資;同時,過去不講意識型態只講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因爲從美國對南韓要求就可以發現,美國現在要求「要賺我的錢就要做我的人」。

連賢明昨出席證交所舉辦的「壯大臺灣資本市場高峰會」,他指出,臺美貿易談判卡關應該是在農業,而非汽車關稅,汽車關稅和貨物稅最大問題是稅損,金額不小卻有解決空間,但農業部分牽涉到食安,很容易被解釋爲在美國壓迫下放棄國人健康。他認爲,臺灣的對等關稅應該會落在百分之十五至廿區間,稅率高過這區間,不論是美國或臺灣都沒有好處。

連賢明說,對等關稅談判除了美國政府要增加收入、增加外國對美投資金額外,另一目的是創造非中供應鏈,和中國密切的國家稅率都是百分之四十往下講,和美國聯盟國家稅率則是百分之十開始談。越南是一個最直接例子,轉口貿易的稅率四成、當地生產稅率兩成。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判斷,「臺灣應該也是百分之十五」,臺灣要拿到百分之十五不難,只要比照日、韓等國擴大對美國投資就有了,困難點在於國會朝小野大,如果承諾對美國鉅額投資,國會不埋單,承諾跳票反而面臨懲罰性關稅,問題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