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小家政大舞臺,有才你就來
“求推薦月嫂”“尋專業護工”“找放心保姆”……社區微信羣裡,常能看到這樣的信息。優質家政服務不好找,這是很多消費者的真實感受。
前不久,商務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9部門圍繞提升家政服務供給質量、促進家政服務便利消費、完善家政服務業支持政策、優化家政服務消費環境等推出一系列舉措。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等6部門印發通知,決定自2025年至2027年組織開展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專項培訓行動,每年培訓150萬人次。
家政服務是朝陽行業,也是愛心工程、民心工程。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家政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1.23萬億元。我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超過3000萬人,家政企業約100萬家。小家政大舞臺,一頭連着民生期待,一頭連着消費市場,直接關係到億萬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前,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突破3億,3歲以下嬰幼兒超過3000萬,養老、托幼等家政服務成爲許多家庭的剛性需求。與此同時,家政服務業有效供給仍然不足,用工缺口超過2000萬人,高素質家政服務人員尤爲短缺。行業還存在發展不規範、無序競爭、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優化家政服務供給,促進行業提質擴容,對於促消費、惠民生、穩就業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切的關鍵,就在於人。
人才是第一資源。此次多部門組織開展家政培訓行動,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家政服務人員技能水平,緩解家政領域就業結構性矛盾,有效擴大家政服務供給。除了專項行動外,破解家政人才短缺難題,提升從業者綜合素質,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羣策羣力。無論是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建實訓基地,還是建立健全全鏈條全員培訓體系,做好家政從業人員崗前培訓和“回爐”培訓,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推動家政服務向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培養壯大家政人才隊伍,有賴於良好的制度環境。家政服務機構應持續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加強服務過程管理,進一步加快職業化發展。品牌是企業形象和信譽的象徵。近年來,像“河北福嫂”、廣西“八桂家政”等一些地方的家政勞務品牌快速崛起,着力打通供需對接,在拓展市場的過程中強化人才培養,開展標準課時培訓、建立多元化評價標準,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鑑的經驗。
確保家政人才輸得出、留得住、幹得好、有發展,勞務品牌的力量非常關鍵,同時,破除職業偏見、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也很重要。推動家政服務主要模式從“中介制”轉向“員工制”,則是必然選擇。讓廣大家政從業者提高職業認同感、建立職業自信,不僅需要構建有尊嚴的勞動環境,建立技能等級與薪資待遇、職業晉升直接掛鉤的激勵機制,也需要加強對家政從業者的生活關懷,幫助進城務工服務人員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這些舉措所體現出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四個字——“投資於人”。(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