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評論:民政“大舞臺”,有才你就來

又一個“首次”!近日,《關於加強新時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發布,這是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首次聯合出臺的關於民政領域高技能人才文件,聚焦民政技能人才隊伍短板,就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

民政技能人才是國家技能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民政部門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力量。目前,廣大民政技能人才活躍在養老、殯葬、康復輔具、兒童福利等民政領域生產服務和技術創新第一線,服務社會中那些最需要幫助、最需要關愛的羣體。今年清明節當天,全國有6.55萬家殯葬服務機構提供現場祭掃服務,共接待祭掃羣衆3302.61萬人次。

但要看到,民政技能人才隊伍仍存在總體數量短缺、培養能力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加強高級工以上的民政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有重要意義。以養老服務爲例,統計顯示,我國65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2億,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5.6%,然而養老護理員數量仍存在較大缺口。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養老護理需求與實際供給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意見》的出臺,旨在把握社會和市場需求,助力培養更多更好的民政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養,“引得來”是前提。《意見》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體部署。去年9月6日,我國民政教育第一所本科高校——民政職業大學在北京揭牌成立。未來,各地不妨結合實際情況,明確重點發力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提出,強化緊缺人才培訓。“聯合設立養老護理員等民政領域緊缺人才培訓供需對接平臺”等具體要求,就需要有關部門儘快協調落實。

“用得好”是發揮人才效能的關鍵。無論是“支持民政高技能人才在崗位上發揮技能、管理班組、帶徒傳技”,還是“鼓勵用人單位優先選拔民政高技能人才參與機構管理”,爲人才搭建更廣闊的平臺,他們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些年,不少地方在實踐中大膽探索,積累了許多好做法。比如江蘇,在殯葬領域,“青藍工程”計劃將精湛技藝與實操經驗代代傳承;在康復領域,技能大師分享、難點攻堅、技術交流等已成常態。

“留得住”更是一門學問。一方面應繼續加大“真金白銀”投入。提高人才待遇水平也好,完善人才津貼補貼制度也罷,確保技能水平、勞動貢獻與薪酬等級掛鉤,就能更好釋放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另一方面要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意見》提出,積極推動用人單位在職業建設成熟度高、需求迫切的職業率先實現由“五級工”制向“八級工”制轉變。將技能等級與職業發展掛鉤,實現“面子與裡子”雙贏,也能增強職業吸引力。

“首次”總能帶來更多期待。《意見》提出了很多實招,逐一落實下去,是個長期系統工程。民政“大舞臺”上,以學校教育引入源頭活水,以崗位鍛鍊培育肥沃土壤,以職稱評審、能力評價搭建成長階梯,必將會涌現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勞動者,在民生保障領域實現人生夢想。(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爲@)。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