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臺灣核武遭疑叛國!張憲義CNN受訪喊「不後悔」:都是中國人

▲張憲義叛逃赴美數十年,強調讓我國核武停擺絕非「出賣臺灣」。(圖/遠足文化提供)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臺灣核子工程專家、陸軍上校張憲義在40年前,曾是我中華民國核武計劃的核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卻於1988年1月攜家帶眷叛逃美國,同時成爲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線人,向華府泄露臺灣核武秘密計劃、提供關鍵情報,最終導致美方向臺灣施壓,導致臺灣核武發展被迫終止。對此,張憲義堅稱,「我們都是中國人!」

張憲義的行爲獲得正反兩面評價,有人稱他爲背叛國家的賣國賊,藉此削弱臺灣的軍事防禦震懾能力,因爲在張憲義向美國密報前,臺灣的核武計劃已接近完成階段。對此,現年81歲的張憲義在位於愛達荷州的家接受美媒《CNN》專訪,強調自己當年做出最正確的決定,「這根本稱不上背叛!發展核武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問心無愧。」

報導指出,臺灣的核武計劃始於1964年,當時中國成功試爆核彈,使臺北當局深感威脅,當時距離國共內戰大陸淪陷、國民黨撤守臺灣只不過15年。時任中華民國領導人蔣中正於1966年展開秘密計劃,由國防部轄下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推動,張憲義則於1967年以陸軍上尉身分在該機構擔任要職,並加入該計劃。

爲了取得核武技術,張憲義遠赴美國進修,除了在臺灣攻讀物理與核能科學,還前往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深造。儘管臺灣始終聲稱核能研究僅限和平用途,但他卻表示,所有被送往美國深造的學生都清楚自己的真正任務是學習快速製造核武的技術。

1977年,張憲義返臺,負責模擬核爆的電腦程式開發,並在核能研究所(INER)工作。儘管臺灣官方對外宣稱研究僅限於民用核能,但美方始終存疑,不僅關切臺灣核發展,更透過情報機構試圖掌握內情。1978年,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威脅,一旦發現臺灣有發展核武的跡象,則北京將不惜向臺海動武。

1980年,張憲義在訪美期間再次被CIA接觸,最終於1984年成爲線人,每隔數月便與美國某化名爲「馬克」(Mark)的CIA情報人員在士林夜市附近公寓會面,提供關鍵資訊與情報,包括機密文件影像等。1986年車諾比核災時,他更加確信,發展核武會弊大於利。

1988年1月,CIA安排張與家人撤離臺灣,並在蔣經國總統逝世後,向新任總統李登輝施壓,迫使臺灣全面終止核武計劃。美方派遣專家進駐臺灣,拆除鈽分離設施,移除可用於核武製造的核材料。張憲義的爆料內容被視爲關鍵,確保美國對臺成功施壓。

對於張憲義的行動,臺灣社會意見分歧。一些人認爲,若臺灣成功發展核武,可能形成有效的威懾力,如同烏克蘭若未放棄核武,或許能阻止俄羅斯入侵。也有人認爲,臺灣透過精準導引武器,同樣可達成戰略嚇阻,而美國仍持續提供軍事支援。

如今,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擁有關鍵地位,被視爲另一種戰略籌碼。臺積電的晶片供應鏈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使中國若動武將面臨經濟與科技上的巨大風險。張憲義則堅持,他的決定讓臺灣避免更大的軍事衝突,「我沒有背叛臺灣,我只是做了正確的事。」

張憲義深信,臺灣在沒有核武的情況下對兩岸關係發展更爲有利,「我相信我們都是中國人,這樣做(發展核武)是沒有道理的,我不想與中國發生衝突。使用任何致命化學武器或核武,對我來說是愚蠢(nonse)的想法。至少我們沒有挑釁過中國,免去臺灣遭受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