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終將在貿易戰中勝出
(圖/路透)
隨着中美貿易戰進入最後談判階段,各方跡象顯示,中方立場堅定,而美方則顯得急於求和。儘管美國多年來多次加徵高額關稅並施壓中國,中國不僅成功化解部分壓力,還依靠靈活且對等的策略持續強化自身綜合國力與戰略深度,逐步展現出逆轉勝的態勢。這種趨勢清晰體現在貿易關稅爭端、科技競爭、經濟韌性及全球影響力的多重競閤中。
美國最初採取激進且單邊的加徵關稅策略,試圖以關稅戰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然而,此舉不僅削弱了全球對美國領導地位的認同,也令美國中小企業與民衆承受嚴重的通膨壓力,企業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產業鏈亦深受衝擊,促使美國急於尋求談判並達成初步共識,部分關稅政策因此有所鬆動。
川普政府的策略呈現出先硬後軟的反覆態勢,談判過程中多次變招,但其底線和條件模糊不清,難以突破中方防線,反被中國的反制措施制約,顯示其更多是在政治現實中求得妥協的政治人物,而非純粹的高明戰略家。
相比之下,中國的應對更理智且靈活。面對美國多輪加徵關稅,中國最初針對美國主要農產品和能源產品精準反制,並實施出口管制及企業監管,避免全面損失。同時,保留強力反制手段,如管控稀土出口,有效挫敗美國以強凌弱的圖謀。
隨後,中國從精準反制轉爲全面對等反制,對等提升關稅幅度,並採取更多反制措施,成功實現戰略抗衡的平衡。這使得美國在關稅博弈中陷入被動,最終促使雙方重返談判桌,彰顯中國經濟的韌性與穩健的戰略定力。保持外貿暢通與市場多元化,結合科技自主與產業升級,成爲中國應對全球挑戰的堅實後盾。
近期中美建立了經貿磋商機制,已舉行四輪談判,這標誌雙方從競爭轉向對話,是美國由單方面施壓者轉爲對等談判方的關鍵里程碑。這一機制構建了常態化溝通管道,有效避免關稅戰螺旋升級,降低單邊行動風險,併爲中國贏得技術自主與產業升級的寶貴時間。
雙方重申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爲長期僵局中的WTO改革,乃至數位經濟和綠色貿易規則制定注入新動力。中美合作探索新能源及綠色技術標準,推動智慧財產權保護與市場準入等領域突破,展現更廣泛的合作潛力。
然而,關稅戰的緩和並未終結雙方結構性的科技競爭。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出口持續嚴格管制,半導體、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等成爲主戰場。美國聯合盟友實施出口限制,封堵中國技術躍進。中國則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積極推動科技自主與產業替代,推動產業鏈重組,跨國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友岸國,促使全球供應鏈分化甚至脫鉤。
中國對脫鉤的恐懼逐漸減弱。自2015年啓動「中國製造2025」計劃以來,聚焦機器人、航太及新能源車等領域,早在美國加強制裁前便致力推動核心技術自主,將科技自主視爲國家安全的底盤,成爲逆轉勝的重要支柱。
近年來中國研發的投入已與美國並駕齊驅,推動電動車、人工智慧、生物製藥及機器人等領域迅速追趕並取得突破,有效降低對外依賴。儘管難以完全自給自足,中國充分利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持續凝聚資源,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鞏固競爭優勢。
未來中美關係必將在競爭與合作中尋求動態平衡。中國需保持穩健的戰略定力與靈活應變,提升科技水準,擴大博弈籌碼;美國若欲維繫其全球影響力,必須摒棄單邊主義,探索以合作取代壓制的新路徑,否則可能成爲中美貿易戰的最終輸家。(作者爲前中央社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