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東歐博覽會迸發中外合作新火花

中外企業在新技術領域的合作不斷迸發新火花,成爲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的突出亮點。

5月23日上午,一場圍繞“低空經濟”的產業分享和項目推介活動在主會場舉行。“低空經濟正在重構人類的活動疆域,實現從地面到天空的立體化生存;同時催生‘上帝視角’的生活方式,重塑消費和體驗。”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副秘書長張俊認爲,在新技術的全球競爭中,中國正在以低空經濟領域的制度創新,引領對於三維空間的資源開發,也爲不同國家及企業間的合作帶來新機會。

正是帶着尋找新合作機會的目標,來自本屆博覽會主賓國之一斯洛伐克的企業MicroStep Mis有限公司來到中國。這是一家有着30多年曆史的企業,其自主研發的航空氣象測量設備被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的機場廣泛應用,包括我國雲南麗江、黑龍江齊齊哈爾、海南海口等地的機場。

在公司總經理馬丁·賈扎克看來,“低空飛行器比大型飛機更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對氣象監測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他希望借這次機會,在低空經濟發展等領域同中國企業建立合作,爲低空飛行提供氣象監測和解決方案。

同樣是在低空經濟領域,中國企業捷中鯊魚(滄州)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已經開始了與中東歐國家企業的合作。該公司副總經理鄭欽說:“我們與斯洛伐克克萊因視覺公司合作,成功下線第二代AirCar飛行汽車。未來5到10年,中國飛行汽車市場預計達3萬架,產值超千億元。這一技術將重新定義城市交通,引領低空經濟爆發式增長。”他相信,未來,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能夠和中東歐國家的創新資源形成互動,實現無縫對接。

當天下午,另一場以“具身智能引領未來”爲主題的交流會也在主會場進行,行業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及30多家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代表共120餘人,就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創新發展展開討論。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處於從技術研發向商業化量產過渡的關鍵階段,中國憑藉政策支持、產業鏈優勢和場景應用探索等,已經成爲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及運營總監鄧晟表示,他們將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攻關機器人核心芯片、輕量化材料等“卡脖子”技術,參與制定人形機器人接口規範、安全認證等標準,推動產業鏈協同;同時積極開拓東南亞和中東市場,打造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高地。

除了企業間的交流和對接活動,本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還首次設立數智中東歐創新板塊,匈牙利大空間多感官虛擬現實科技VR公園、斯洛文尼亞蝙蝠飛機和中國10餘款人形機器人等同臺展出,集中呈現中東歐國家和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通航科技等領域的前沿探索,吸引不少中外參展商、採購商和參觀者近距離接觸體驗。

斯洛文尼亞科技公司NTSYSTEMS的首席執行官托馬斯·多倫茨,在展廳參觀過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後感慨,“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非常了不起,希望未來能與他們合作”。他所在的公司成立於2018年,主要研發生產船舶電力推進系統,是歐洲市場上的新面孔。這是托馬斯第一次來到中國,他打算借這次參加博覽會的機會了解中國,尋找合作伙伴,並嘗試適應中國的市場需求和喜好。

中國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爲全球企業開闢了新的合作空間。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中東歐國家參展商帶着新的技術成果來到中國,加速佈局中國市場。

波蘭上市企業Biomass Energy Project S.A市場部經理朱雪芹告訴記者,這是公司第三次來到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此前就曾與中國企業達成過合作,這次要繼續尋求新的合作機會。她認爲,中國人口基數大,隨着老齡化加劇,越來越多的患者希望享受高端醫療,公司非常看好中國的市場。“我們在無錫成立了歐亞健康產業中心,一方面幫助波蘭企業來中國落地,另一方面幫助中國企業出海。本次展會,我們希望通過洽談,把更多波蘭的健康項目推廣到中國來。”

在匈牙利國家館,匈牙利數字化動物農場軟件解決方案服務商Livestocker帶來了智慧農場管理系統。中國區代理商總經理馮婧靚介紹,公司在動物農場行業深耕10多年,研發的系統已經應用到歐洲的30多個大型農場,“通過這套軟件,農場只需幾個工作人員,就可以完成幾萬頭豬的管理,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馮婧靚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公司看好中國市場,藉助本屆博覽會,首次把產品帶到了中國。Livestocker的產品除了在歐洲應用,也推廣到了埃及、越南、美國,而在中國廣闊的農業領域,智慧管理系統會有更多用武之地。她說:“展會期間,已經有一些中國農場前來洽談,正溝通後續的實地考察。”

本報浙江寧波5月23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