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共建高水平合作平臺——記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

5月22日至25日,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浙江寧波舉行。作爲我國唯一面向中東歐國家的國家級機制性展會,這場跨越山海的盛會,既是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力舉措,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實踐,從商貿往來到雙向投資,從人文互鑑到規則對接,見證着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雙向奔赴”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合作。

本屆博覽會的主題是“向新、向實、向未來”,豐富而富有實效的安排,讓各方來賓期待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機遇。“分享的喜悅,是雙倍的喜悅。”斯洛文尼亞國民議會副議長霍特表示,願本屆博覽會點燃新的友誼,催生新的項目,攜手將今天的願景變成明天的成就。

新產品新技術最吸睛

本屆博覽會展覽面積達8萬平方米,分爲中東歐展區和出口消費品展區。其中來自72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採購商逾3000人,匯聚8000多種中東歐特色商品,爲參展商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臺。

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是本屆博覽會的亮點之一。擬人行走、聞香識物、迎賓遞水、動作捕捉……在本屆博覽會重點打造的“數智中東歐”展區,機器人展示着學到的最新“技藝”,吸引了衆多參展商駐足觀看。“數智中東歐”展區面積達1400平方米,共有37家企業參展,集中呈現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通用航空等領域的近百項前沿技術和產品。

除了人形機器人,國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企業還帶來了醫療機器人、增強現實(AR)眼鏡、機器人視覺系統解決方案等創新產品和科研成果,來自奧地利的鑽石飛機、來自塞爾維亞的海上安全傳感器、來自斯洛伐克的人工智能(AI)輔助醫療等中東歐國家前沿科技產品也集中亮相。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參展商相互借鑑,尋求合作機會。

來自斯洛伐克生物醫學工程公司的醫療器械設計師奧列克桑德·克林向記者展示了其公司研發的3D打印骨骼材料。該公司使用與人體器官具有相容性的鈦材料,可以根據患者需要3D打印出不同類型的醫療植入物。“我們是斯洛伐克唯一一家擁有此類技術的公司,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我們希望在這裡展示最新技術,尋找更多合作伙伴。”奧列克桑德·克林說。

中國的新產品新技術也吸引了衆多中東歐國家參展商。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AR眼鏡可以讓佩戴者在透明鏡片上看到虛擬界面,從而同步實現多語種翻譯、物體識別、拍照等功能。“我們的產品特別受歡迎,目前已收到來自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兩個意向訂單。”靈伴科技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運營總監龍媛芳說。

據介紹,本屆博覽會預計達成從中東歐進口採購意向超100億元。未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將進一步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深化數字經濟、綠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合作,打造更多新質生產力合作高地。

一次面談勝過千次電話

本屆博覽會期間,舉行了中國—中東歐國家聯合商會經貿對接會,短短一個小時,就達成意向合作金額超1000萬元,涉及工業與智能製造、紡織與時尚、食品飲料、家居家電等10餘個領域。

同期舉行的中東歐商品採購簽約活動中,24個簽約項目總金額達24.9億元,其中礦產、酒類、乳製品等10個進口採購項目現場簽約。

外貿企業之間跨越國境合作,一次面對面的溝通,往往勝過一千次電話郵件的來回拉扯。與以往不同的是,本屆展會更加註重“小而實”“小而精”“小而美”專場對接活動,讓展商在面對面交流中挖掘合作機遇。

“從首屆開始便從未缺席。”寧波士林工藝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洪濤說,這是公司第四次參加博覽會,參展第一天就與沙特、印度等國的貿易公司簽訂了訂單。

“我們相信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中的理念——追求和諧、尋求平衡,這意味着相互合作和共同利益。”斯洛文尼亞經濟、旅遊和體育部國務秘書馬泰夫·弗蘭吉茲說。

作爲本屆博覽會的主賓國之一,斯洛文尼亞國家館以“綠色、創新、智能”爲主題,展示了文化藝術、美食美酒、體育、低空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成果和特色產品。“我們佈置了300平方米的國家館和150平方米的商業館,力求展示最優質的‘斯洛文尼亞製造’。希望通過博覽會獲得新的商業合作機會,同時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去斯洛文尼亞旅遊。”斯洛文尼亞展區經理拉娜·斯瓦布表示。

保加利亞參展團團長伊萬·馬拉佐夫告訴記者,每一家參展商都非常積極參加本屆博覽會,他們十分看重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交流,希望學習借鑑中國在工業領域和通信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經驗,以促進工業發展和優化資源利用。

在5月22日下午舉行的第七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海關檢驗檢疫合作對話會上,兩份中東歐農食產品檢驗檢疫准入議定書現場簽署,保加利亞西紅花、克羅地亞金槍魚獲准輸華。至此,中東歐國家已有126種農食產品准入中國,累計註冊3430家境外農產品企業。

中國市場蘊藏無限商機

“中國市場蘊藏着無限商機。我們從第一屆起就參加博覽會,每次都能看到變化和創新,這讓我們樂此不疲。”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參展商哈伊代爾利·塞德米爾是博覽會的老朋友,主要從事果汁、蜜餞、果醬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斯洛文尼亞工業、企業與國際化司副司長斯科奇·馬泰表示:“我們希望在不同領域與中國開展合作。今年我們特別聚焦體育設備和汽車行業。希望斯洛文尼亞可以成爲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在歐洲開展業務和投資的理想樞紐。”

“斯洛文尼亞酒莊釀造的葡萄酒品質非常好,擁有很高的性價比。我們希望更多人認識斯洛文尼亞、愛上斯洛文尼亞的葡萄酒。”深圳地中海北岸酒業有限公司市場經理潘陳漪舟說,公司十幾年來一直從事斯洛文尼亞葡萄酒進口生意,今年已經是第四次參加博覽會。這次公司帶來了斯洛文尼亞10個葡萄酒莊的60多款葡萄酒,其中還包括罐裝葡萄酒等新產品。“展會不僅有利於我們拓展中國市場,更爲不同國家和不同領域的進口商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幫助更多中東歐產品在中國市場實現突破。”潘陳漪舟說。

來自斯洛文尼亞的參展商托馬茲·多倫茨是一家船舶動力推進系統科創公司的創始人,這是他第一次參加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現場展出的科技、醫療等產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次非常專業的展會,科技產品令人驚歎。目前我們公司在零部件供應方面與中國公司存在合作,我想親自來中國看看,找到更多的客戶和合作夥伴。”托馬茲·多倫茨說。

斯洛伐克參展商亞當·利斯茨基在中國生活了兩年多,他和哥哥共同經營一家外貿公司,將斯洛伐克的葡萄汁和葡萄酒出口到中國,客戶遍佈廣州、上海、香港等地。談到對於中國市場的期待,他表示,“中國擁有非常大的市場,我們希望儘可能多地與中國合作伙伴建立聯繫。這就像釀造葡萄酒一樣,需要從種子開始培育,然後才能結出葡萄,釀成葡萄酒”。

從展覽展示到會議活動,從經貿洽談到投資促進,從人文交流到主賓國、主題省活動,本屆博覽會從多個角度展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成果。自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成立以來,中國—中東歐國家搭建起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立體合作架構,促進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往來的繁榮發展。2012年以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年均增長8.8%,中國自中東歐國家進口年均增長7.4%,均高於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增速。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142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6.3%。(經濟日報記者 周穎一 趙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