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步邁太猛!火星車被神秘裝備取代,美最怕的還是發生了

美西方築起密不透風的封鎖高牆,換個角度看,何嘗不是將自己也困在高牆之內?

如今,一切都不一樣了!美西方還在被“沃爾夫條款”所困擾,中國“火星取樣”時間表則橫空出世,直接創下全球首次,宣告其十多年的技術封鎖徹底失敗。看來,美國最害怕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

(《沃爾夫條款》已然成爲限制美國與中國航天合作的桎梏,導致美國很難獲得中國拿到的月壤樣本)

我們知道,2011年,時任美國衆議院機構小組委員會負責人沃爾夫,在國會上提出一項“沃爾夫條款”,旨在限制中美之間的航天合作,比如禁止中國及中國企業參與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任何科研活動,除非獲得特別授權。

說到底,這背後深藏着美國的憂慮——擔憂中國航天彎道超車。

但正如國家航天局所說,美國“沃爾夫條款”阻擋的了中美之間的航天合作,卻擋不住中國航天技術發展。

如今的情形是,當年美國用該條款豎起高牆,將中國阻擋在航天合作框架之外,如今卻又大呼中美航天交流受到阻礙;尼爾森一邊堅持“沃爾夫條款”,維護美國太空霸權,一邊又索要中國月壤,卻絲毫不提這場封鎖戰是誰先發起的。看看,多麼諷刺。

自嫦娥六號完成月球取樣後,美國荒謬閉環便正式成型,宣告着原本打壓中國的工具,轉爲美國自身枷鎖,在“沃爾夫條款”框架下,美國很難參與月壤研究,再加上特朗普和馬斯克將重心放在火星上,可見,美國登月計劃困難重重。

(此次登陸火星,天問三號將不攜帶火星車,改爲用無人機進行遠距離取樣)

然而,這樣美國就真能在火星上領先了?答案是很難。

如今,中國公開時間表,計劃在2028年完成登陸火星及採樣任務,此外還會尋找火星生命跡象,探究是否具備宜居性。

具體發射任務會分兩次進行,也就是在2028年前後完成首次發射,通過長征五號火箭運送“着上組合體”至火星,隨後在第二次發射中,運送“軌返組合體”。兩種組合體會在火星上自主交會,爲後期500克左右的採樣做準備。整個過程,需要耗費3年多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天問三號火星取樣任務,與類似任務相比有一個巨大不同點。

通常取樣方式主要是表土鏟取、深層鑽探以及最後的抓取。但天問三號此次直接棄用火星車,轉爲用無人機在數百米開外進行遠距離抓取。

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爲了避免探測器給火星帶來潛在的污染。

而除了中國將完成全球首次火星取樣任務外,兩米深鑽取樣也將創下全球首次,要知道,美國“毅力號”火星車此前的鑽取深度也只有5毫米,可想而知,中國這次邁出了多猛的一大步。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用於此次火星登陸,期間中國開放20千克荷載搭載機會)

更令國際感到興奮地是,中國還將史無前例的向全球開放20千克荷載搭載機會,其中包括15千克軌道器和5千克中繼衛星。

不僅如此,中國大手一揮,宣佈向全球開放30%原始數據,建立“樣本-數據”共享平臺,同時允許以單機級或系統級形式參與研製研究,降低技術門檻。這種合作模式,可以說是極具創新性了。

消息一出,瞬間轟動全球,不少國家都紛紛遞來申請表請求合作。據悉,多國還計劃藉助天問三號平臺,爲後續長期駐火星奠定基礎。

從中不難看到,中國不僅打破美西方的技術封鎖,還推動“技術競賽”向“科學共同體”轉變,創新建立平等互惠的火星合作新範式,改寫美西方構建的太空壟斷式治理規則。

最後,中國贏在大格局,用取樣打破封鎖,用合作贏得全球夥伴信任,而美國,恰恰輸在傲慢,自以爲用一張條款就能鎖死中國發展之路,太天真,反暴露出科技霸權的脆弱性。總之,天問三號登陸火星,不過是個開始而已,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國家看到中國航天航空技術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