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服務一哥確定:華爲排第二,行業龍頭估值已超過千億美元

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發佈的報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在雲基礎設施服務上的支出達到116億美元,同比增長16%。雲基礎設施提供了靈活的計算資源,允許企業根據實際需求動態調整其計算和存儲容量。這種靈活性不僅減少了企業在硬件投資上的成本,同時也提高了業務響應速度。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採用雲基礎設施服務意味着無需自行構建和維護昂貴的數據中心,這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並使得他們能夠專注於核心業務的發展。而對於大型企業,利用雲基礎設施則有助於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業務,同時保持高效的數據管理和分析能力。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預計未來幾年內,中國雲市場的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各家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雲計算技術,實現業務模式的轉型升級,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雲基礎設施服務競爭格局,阿里雲以33%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是亞洲領先的雲服務提供商;緊隨其後的是華爲雲,擁有約18%的市場份額。這兩家公司在技術研發和服務創新上不斷投入,致力於爲客戶提供更優質的雲解決方案。據瞭解,在AI需求帶動下,阿里雲公共雲收入增長加速,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截至2025年3月底,阿里雲已爲全球34個地區提供雲計算服務,服務400多萬客戶,機構給出的估值在1200億美元左右。

從全球範圍來看,2025年第一季度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呈現出與中國市場不同的競爭格局。亞馬遜AWS全球市場份額排第一,領跑全球雲服務市場。AWS的優勢在於其先發優勢、全球基礎設施佈局以及豐富的服務目錄,特別是在跨國企業和互聯網初創公司中擁有極高的滲透率。

微軟Azure全球排名第二,谷歌雲全球排名第三。在數據分析、AI和開源技術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微軟和谷歌均通過全球領先的AI技術吸引了大批技術驅動型企業。

具體來看,AI對雲服務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算力需求,大規模AI模型訓練需要強大的GPU集羣支持,而云服務商提供的彈性計算資源成爲企業首選;其次是數據存儲與處理需求,AI應用需要海量數據進行訓練和推理,雲存儲和大數據服務因此受益;第三是AI平臺服務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直接使用雲廠商提供的AI開發平臺和工具鏈,以降低技術門檻。

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競賽中,雲服務已不再是簡單的技術選擇,而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支點。誰能更深度地理解行業需求、更高效地整合技術資源、更廣泛地構建生態聯盟,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