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預售屋制度面臨改革 多地鼓勵新成屋銷售
太多爛尾樓是近年中國房地產問題的一大痛點,中國普遍採用的預售屋制度被認爲是元兇。(中新社資料照片)
太多爛尾樓是近年中國房地產問題的一大痛點,中國普遍採用的預售屋制度被認爲是元兇。近期,「現房(新成屋)銷售」話題再次成爲焦點,但分析指還不可能全面實施新成屋銷售。
證券日報報導,河南省信陽市「關於加強商品房預售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試行)」6日起向社會公示,其中提出,「文件印發後新出讓土地開發的商品房,一律實行現房銷售」。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信陽此次公佈的政策將新成屋銷售放在「嚴控預售許可條件」的政策框架下,這體現了降低風險、去庫存、控增量的政策導向。
根據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監測,自2022年末以來,全國已有超30個省(市)試點現房銷售及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其中,合肥、鄭州、長沙等地明確部分項目進行現房銷售試點。
進入2025年以來,新成屋銷售持續受到各地政府關注。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9部門年初印發的「關於促進住房領域消費的行動計劃」,提出「支持現房銷售,購買現房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最高貸款額度可提高10%以上」。
中國房地產企業以往有「三高」模式,即高週轉、高槓杆、高負債。在監督不周的情況下,建商拿到民衆的購屋款項後,又投入下一輪的拿地,或是挪做其他用途,資金週轉不靈下,造成建案蓋不下去的「爛尾樓」問題,使民衆權益受損。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去年9月曾指出,確保中國地產開發商交屋的「保交房」政策,應優先於政府現在下場買現房的去庫存政策,因爲開發商「賣掉但沒蓋完」的房子,是「蓋完但沒有賣掉」房子的20倍。
爲了減少對金融體系的衝擊,中國官方開始更多鼓勵民衆購買新成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現房銷售面積約3億平方公尺,年增19.1%,現房銷售面積佔比已經達到30.84%。而在過往的2020年至2023年的4年間,現房銷售佔比分別爲12.7%、13%、17.3%、22.5%。
澎湃新聞引述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認爲,現房銷售是未來的趨勢,但一旦實施過快,可能會提升房地產市場風險,並對行業造成衝擊。現房銷售就意味着資金回籠週期變長,資金壓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