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會長何振喜: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需正確把握七大關係
想了解河南醫療,一定要關注本號
長年無休,每篇都是精選
“微信公衆號金水路7號站”
2025年特別關注欄目第208-2期:
引語: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會長何振喜指出,要抓好研究型醫院建設的主要矛盾,把握和處理好“觀念轉變與實際行動”“一手抓與三手抓”“體制建設與機制建設”“規模建設與內涵發展”“研究型醫院與其它戰略科技力量”以及“研究型醫院與臨牀型醫院、全科型醫院”“服務國家與服務全人類”等研究型醫院建設的重要關係。
7月19日,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會長何振喜在2025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大會作《總結經驗、凝聚共識,持續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蓬勃發展》主旨報告(全文在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網站理論研究專欄發表),提出“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需要借鑑21年探索經驗,順應新時代呼喚,直面困難挑戰,堅持破立並舉,正確把握“七大關係”,以戰略思維破解矛盾、統籌發展。
何振喜介紹,經過21年探索實踐,我國研究型醫院建設已經進入蓬勃發展新階段,社會認同度越來越高,醫療機構研究導向型特徵更加明顯,醫學創新戰略科技力量的樞紐作用、醫學領軍人才的搖籃作用、對醫藥產業的支撐作用、對醫學人工智能應用的示範引領作用日漸突出。目前,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19個省市均推出並實施研究型醫院建設舉措。
何振喜指出,要深入貫徹2024年全國衛生健康科教工作會議精神,把高水平研究型醫院作爲國家醫學創新體系戰略力量重要組成部分來建設,特別需要挖掘總結和推廣國家和各地高水平研究型醫院試點經驗,抓住研究型醫院建設的主要矛盾,把握和處理好“觀念轉變與實際行動”“一手抓與三手抓”“體制建設與機制建設”“規模建設與內涵發展”“研究型醫院與其它戰略科技力量”以及“研究型醫院與臨牀型醫院、全科型醫院”“服務國家與服務全人類”等研究型醫院建設的重要關係。
“要正確把握觀念轉變與實際行動的關係”。何振喜指出,當前無論是從國家戰略要求看還是從研究型醫院建設實踐成效看,大型公立醫院轉型建設研究型醫院已成醫療行業領導者的“必答題”,必須確立與之相應的研究型醫院建設目標觀、動力觀、價值觀,進一步強化對研究型醫院建設的關注程度、投入強度和落實力度,充分發揮目標的統領性、支撐性和激勵性功能,牽引和推動研究型醫院的建設發展。
“要正確把握‘一手抓’與‘三手抓’的關係”。何振喜表示,“難病診治”“醫學創新”“成果轉化”是研究型醫院的三大核心職能使命,推進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建設必須注重三者並重並舉,融合協同發展,推動基礎研究、臨牀研究和轉化研究的有機結合,努力實現研究型醫院學術影響力、臨牀診療水平、產業價值的三重突破。
“要正確把握體制建設與機制建設的關係”。何振喜認爲,研究型醫院是醫療衛生領域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和重要載體。“新”主要是從醫院的“形象”來講,包括新類型、新模式、新定位、新動能。“質”主要是從醫院的“價值”來講,包括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率、高貢獻。研究型醫院作爲新質生產力代表有三個顯著特徵:一是技術驅動性,二是要素創新性,三是發展可持續性。推進研究型醫院高質量發展,就要按照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破局的關鍵,在於顛覆性地重構體制機制。要以職能定位重塑體制架構,醫院的領導體制、執行體制、科室體制、平臺體制、支撐體制都要與研究型醫院功能定位相適應。要以機制創新激活發展動能,圍繞考覈與用人,構建涵蓋創新激勵、資源支持、精神榮譽、全要素分配的動力機制,讓知識、技術、人才價值充分彰顯。
“要正確把握規模建設與內涵發展的關係”。何振喜表示,研究型醫院平衡規模建設與內涵發展,要堅持需求導向、相互賦能、動態調整原則。規模建設要緊緊圍繞研究型醫院“難病診治、醫學創新、成果轉化”的任務需要,從保障臨牀、創新、轉化三大需求和在國家、區域醫療衛生事業佈局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以及自身建設發展歷史積澱等維度統籌考量,要特別注重揚長補短、平臺共建和科學適度。內涵發展,要以創新驅動全面發展;以精細管理重塑發展模式;以數智技術賦能轉型升級,重構管理、就醫、治病、科研方式;以研究型人才隊伍建設支撐創新,按照臨牀學家、科學家、教育家、醫管專家“四家兼具”標準大力培養複合型人才;以文化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
“要正確把握研究型醫院與其它戰略科技力量的關係”。何振喜強調,研究型醫院既是醫學創新的策源地,也是臨牀研究的主陣地,還是創新成果的驗證地,更是轉化產品的應用地,在醫學科技創新轉化鏈條中居於樞紐地位。要加強以“國家級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醫院、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領軍企業”爲核心的衛生健康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按照“政府主導、醫院牽頭、四方協同”的原則,充分發揮研究型醫院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醫院優勢地位作用,整合國家級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資源,構建醫學創新“國家隊”,打通基礎研究至臨牀醫學創新轉化閉環,通過“政產學研醫用”深度融合,實現我國高水平醫學科技自立自強、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要正確把握研究型醫院與臨牀型醫院、全科型醫院的關係”。何振喜談到,按照國家衛健委《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21——2025)》關於“要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功能定位”的要求,醫院可以分研究型醫院、臨牀型醫院和全科型醫院。研究型醫院(頂層)聚焦難病診治、創新轉化及對臨牀型醫院指導幫帶、接收患者雙向轉診;臨牀型醫院(中層)主攻常見病、專科病及培養全科人才,並對全科型醫院指導幫帶、接收患者雙向轉診;全科型醫院(基層)負責健康管理、初級診療與慢病照護。研究型醫院要在醫學創新和醫療服務上發力,加強輻射帶動,輸出推廣新成果新技術,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牽頭組建醫療集團或緊密型醫共體,在醫療集團或醫共體內部實行“四個統一”:統一人員調配、統一病人轉診、統一資源配置、統一經費覈算。
“要正確把握服務國家與服務全人類的關係”。何振喜認爲,研究型醫院是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戰略高地,肩負服務國家需求與推動人類健康事業發展的雙重使命。唯有以此牽引建設發展,才能成爲難病診治、醫學創新、成果轉化的高水平醫院。因此,研究型醫院發揮“健康中國”建設主力軍作用的同時,要積極參與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輸出中國技術標準,借鑑國際經驗,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爲推動人類健康事業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說明:本文爲今天第2次推送,爲區分,加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