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柔性臺獨如火如荼 需制定維護國家統一法
廈門大學教授魏磊傑29日發表文章,指陸方制定「反分裂國家法」20年來的兩岸關係已判若天淵,民進黨以不碰觸該法劃定紅線方式進行的「柔性臺獨」如火如荼,迫使陸方需化被動爲主動,制定「維護國家統一法」這種更具執行面向的綜合性法律。
這篇在「觀察者網」發表,以「特朗普(川普)2.0時代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時機嗎?」爲題的文章說,2005年3月中國大陸全國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歷史背景,是(時任總統)陳水扁「大走暴衝臺獨路線」,企圖「大搞『正名制憲』烽火兩岸」。
文章認爲,當時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三個在野黨相對團結,尚可在臺灣內部形成制衡力量。「反分裂國家法」猶如「反獨備案」,更像是一種非常情況下「不得不的被動因應」。
這篇文章說,20年後的今天,兩岸關係比之當年已判若天淵。就國共關係而言,2005年「連胡會」時對「九二共識」的堅定立場,在如今的國民黨內部「早已態度成疑」。
文章宣稱,就執政的民進黨來說,雖然「法理臺獨」的主張日趨微弱,但以不碰觸「反分裂國家法」劃定紅線方式進行的「柔性臺獨」卻如火如荼。在此情勢下,當昔日以反獨爲重,具原則性、宣示性的「反分裂國家法」,已不足以因應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兩岸變局。
文章又說,這勢必迫使陸方要「化被動爲主動」,需要制定「更具有執行面向的綜合性法律」。而「維護國家統一法」的蓄勢待發,無疑是要爲最終統一取得更爲堅實且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據。
這篇文章主張,制定「維護國家統一法」應秉持的3個層面立法導向,一是對於迴歸後臺灣居民享有的權利,完全可參照「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的規定進行具體列明,以最大可能減少「未來治理臺灣社會所遭逢的心理阻礙」。
二是民進黨一黨獨大,不排除臺灣部分黨派會轉而投向陸方,爲「迴歸」後的臺灣政壇重新佔據優勢地位而提前佈局。而「維護國家統一法」應留足相應的制度空間,以「有效迴應這些可能的訴求」。
三是民進黨執政後接連祭出「反統戰」組合拳,陸方有必要把「迫害統派罪」寫入「維護國家統一法」中,根據相應的情節輕重課加相應的罰責;另一方面,待推出後,陸方完全可以行使管轄權,進行缺席判決,「將黑名單上的臺獨分子予以定罪,以達最大力度的震懾效果」。
文章最後還說,除軍事準備、戰略準備及統一前後方方面面的準備外,中國大陸或許更需要的是「戰略決心」與「政治意志」的準備,讓「不會輕易統一」成爲過去式,讓「隨時可以統一」成爲普遍共識。
2016年5月前總統蔡英文就職後,中國大陸學界便不斷出現制定「維護國家統一法」的呼聲。但直到目前爲止,中國官方始終沒有針對制定此法作出正面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