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算力平臺實現五大貫通

8月23日,以“算網築基智引未來”爲主題的2025中國算力大會開幕。開幕式上,中國算力平臺正式完成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區市分平臺接入工作,實現“平臺、主體、資源、生態、場景”全面貫通。

在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演進下,爲破解發展瓶頸和促進算力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國以“點、鏈、網、面”爲主軸,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部署落實。作爲國家級綜合性算力服務平臺,中國算力平臺集“供、需、服”於一體,可實現不同系統、平臺和工具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致力於爲算力供需各方打造“中立、開放、公平、可信”的服務生態,進一步促進算力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價值釋放,讓算力服務真正實現普惠化、便捷化、易用化。

在產業各方的協同攻堅下,中國算力平臺成功實現平臺貫通、主體貫通、資源貫通、生態貫通、場景貫通“五大貫通”。

據悉,“十四五”期間,我國算力產業發展迅速,基礎設施規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智能算力規模達78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FP16半精度),幹線400G端口數量增至14060個,存力總規模超過1680EB,累計徵集“華彩杯”算力應用創新項目超過2.3萬個。

截至7月底,中國算力平臺運營層註冊企業用戶超1000家,入駐算力服務商逾100家,上架優質算力產品110餘項,接入主流基礎大模型和垂類模型90餘個,成功承載9000餘張離散卡的供應匯聚、購買和即時開通服務,爲1000餘名開發者提供了多源多元的在線調用服務,累計沉澱數十億條算力監測大數據。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表示,工信部將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持續加強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算力資源使用效率,推動算力網絡“點、鏈、網、面”體系化高質量發展,持續鞏固提升信息通信業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

近年來,我國算力總規模年增速達到30%左右。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帶動下,智能算力需求呈現迅猛增長態勢。中國電信研究院此前發佈的《智算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賦能行業應用和智能終端,將進一步助力智能算力產業蓬勃發展。

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所長饒少陽介紹,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爲我國的GDP貢獻超過11萬億元,大概佔到GDP的4%到5%。這個可能帶動算力的需求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人表示,將引導各地合理佈局智能算力設施,逐步提高智能算力供給質量,滿足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要。目前,智能算力已經廣泛應用於生成式大模型、自動駕駛、具身智能、智慧城市和工業製造等領域。通過算力應用大賽累計徵集的創新算力項目已經超過2.3萬個,在工業、金融、醫療、能源等領域實現了規模化複製推廣。預計2025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增長將超過40%。

不久前,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成就。記者從發佈會獲悉,“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長足發展,在規模、技術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算力總規模位於全球第二,有力帶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