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算力平臺全面貫通,今年智算規模增長將超四成

中國算力平臺建設迎來了新進展。

8月22日〜24日,在山西大同舉行的2025中國算力大會上,隨着中國算力平臺貫通儀式的舉行,中國算力平臺正式完成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區市分平臺的接入工作,實現“平臺、主體、資源、生態、場景”全面貫通。中國算力平臺是國家級綜合性算力服務平臺,集“供、需、服”於一體,可實現不同系統、平臺和工具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工信部副部長熊繼軍在大會上表示,我國算力產業邁向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工信部將持續加強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算力資源使用效率,推動算力網絡“點、鏈、網、面”體系化高質量發展,持續鞏固提升信息通信業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

熊繼軍透露,工信部將深化算力賦能行業應用,推動構建算力產業良好生態。面向教育、醫療、能源等重點行業,開展算力賦能專項行動。推動“智算生態圈”建設,推廣一批標誌性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推動實施城域“毫秒用算”專項行動,加快建設中國算力平臺。

中國智算規模已達788EFLOPS

作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之一,算力通常指計算機實現特定計算功能,並滿足特定計算性能的能力。算力,分爲超算算力、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等類型。其中,智能算力是人工智能技術持續迭代發展的重要基礎。

當前,人工智能大規模應用推動算力產業爆發式發展。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達1085萬架,智能算力規模達78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幹線400G端口數量大幅增加至14060個,存力總規模超過1680EB(艾字節,存儲容量的度量單位),全國算力中心平均電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2,算力基礎設施規模和水平不斷提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表示,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算力、存力、運力,以及模型能力的協同發展水平已成爲衡量地區數字競爭力的關鍵。我國處於數字經濟加速跑的關鍵期,在算力領域持續發力並取得顯著進展。

近年來,我國算力總規模年增速達到30%左右。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帶動下,智能算力需求呈現迅猛增長態勢。

中國信通院發佈的報告顯示,隨着智算規模的顯著提升,算力呈現“智算主導、多元協調發展”的特徵。算力技術創新推動算力水平提升,算力技術創新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爲我國算力產業的應用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報告指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已成爲引領新一代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未來,智算將迎來更加快速的增長,推動各種應用場景實現變革創新,如在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爲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帶動算力、存力、運力等基礎設施的協同發展。

工信部負責人表示,將引導各地合理佈局智能算力設施,逐步提高智能算力供給質量,滿足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要。目前,智能算力已經廣泛應用於生成式大模型、自動駕駛、具身智能、智慧城市和工業製造等領域。通過算力應用大賽累計徵集的創新算力項目已經超過2.3萬個,在工業、金融、醫療、能源等領域實現了規模化複製推廣。預計2025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增長將超過40%。

算力激發產業新動能

在中國算力大會現場,算力與人工智能協同創新的各種應用紛紛亮相,加速推進產業智能化轉型。

在中國移動展臺,靈犀機器狗吸引了不少觀衆駐足與其互動。它具備多地形自適應、智能提醒、智能陪伴學習、智慧家庭安防與通信等多樣的能力。它搭載了激光雷達和深度攝像機,具備多地形的識別功能,所以它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形去即時調試它的步態。當面臨走坡、走石子路、走臺階等複雜的地形條件時,機器狗也可以輕鬆應對。

中國移動副總經理李慧鏑表示,當前,算力網絡正加速邁向以智爲核心、算網智一體化的算力網絡3.0新階段,最終成爲支撐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智能化轉型的新質生產力。

中國電信基於星辰大模型的“翼醫助手”爲醫生提供智能輔助診療,涵蓋12萬餘條醫學知識;文博講解大模型通過交互問答、實時講解等功能,重構智慧文博體驗。天通智能調度平臺實現衛星終端全生命週期管理,提供精準定位與一鍵調度;視頻AI技術賦能平安慧眼智慧派出所,提升治安防控與應急響應效率,守護社會安寧。

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所長饒少陽表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爲我國的GDP貢獻超過11萬億元,大概佔到GDP的4%到5%。這可能帶動算力的需求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

對於算力產業未來的發展,魏亮表示,我國算力產業發展要提速提質,未來還要持續深化一體化算力網建設,夯實“算存運”底座,強化算力資源統籌協同與動態優化能力,加速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同時,依託“開放數據中心”“智算生態圈”等產業平臺,打通產業壁壘,催生融合創新,共築繁榮可持續的算力新生態。

華爲公司副總裁、數據存儲產品線總裁周躍峰指出,我國各個城市、行業與企業需要高度重視數據的匯聚、流通與價值釋放,加快建設先進數據基礎設施,從數據大國邁向數據強國,搶抓AI時代發展先機。

熊繼軍強調,工信部將有序引導算力設施建設,切實提升算力資源供給質量。推動完善算力佈局政策體系,優化佈局算力基礎設施,引導各地合理佈局智能算力設施,持續開展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加快突破GPU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擴大基礎共性技術供給。深入開展算力強基“揭榜”行動,聚焦計算、存儲、網絡等重點方向,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

在開放合作方面,工信部將持續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做好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工作,支持國內算力企業走出去,提升全球化服務能力。

構建算力調度“一張網”

大會期間,中國算力平臺(山西)啓動儀式和中國算力平臺貫通儀式舉行。中國算力平臺正式完成山西、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區市分平臺接入工作。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中國算力平臺(山西)是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支撐下,於2024年啓動試運行的綜合算力平臺。該平臺具備算力分析決策、資源登記、供需信息共享等能力,將進一步推進山西省算力資源“一本賬”、算力監測“一張網”、算力匹配“一站式”和算力決策“一盤棋”建設。

當前,算力已成爲全球科技競爭的最前沿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但在算力產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着算力監測效率不高、算力供需信息不全、算力分配缺乏全局規劃、算力生態協同不足等一系列挑戰。尤其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速演進下,社會對算力的需求朝着更高標準、更復雜場景持續攀升。

爲突破發展瓶頸、促進算力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產業各界自2017年起穩步推進中國算力平臺的建設工作。

作爲國家級綜合性算力服務平臺,中國算力平臺集“供、需、服”於一體,可實現不同系統、平臺和工具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致力於爲算力供需各方打造“中立、開放、公平、可信”的服務生態,進一步促進算力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價值釋放,讓算力服務真正實現普惠化、便捷化、易用化。

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算力平臺運營層註冊企業用戶超1000家,入駐算力服務商逾100家,上架優質算力產品110餘項,接入主流基礎大模型和垂類模型90餘個,成功承載9000餘張離散卡的供應匯聚、購買和即時開通服務,爲1000餘名開發者提供了多源多元的在線調用服務,累計沉澱數十億條算力監測大數據。

工信部日前印發的《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建立完備的算力互聯互通標準、標識和規則體系;到2028年,基本實現全國公共算力標準化互聯,形成具備智能感知、實時發現、隨需獲取能力的算力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