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發動新質生產力新引擎
長慶油田依託國內首個頁岩油物聯網雲平臺,將熱洗作業綜合成本降低80%;蘭州石化榆林智能工廠將傳統工廠“非可視化管理”革新爲“全景透明化管控”;崑崙大模型將地震正反演全流程效率提升10倍……中國石油的數智變革正在重塑石油石化能源產業格局。
今年年初,中國石油集團黨組將“數智石油”確立爲集團第五大戰略舉措,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進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數字化賦能
晨曦微露,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的屏幕上,準噶爾盆地的地質構造以釐米級精度徐徐展開。高級專家鄭孟林輕觸屏幕,岩層紋理、斷層走向、沉積特徵瞬間立體呈現——數字孿生技術將準噶爾盆地“複製”爲計算機中的數字模型,將地質露頭研究工作效率提高70%以上。
如今,數智新場景在中國石油油氣生產管理一線每天都在上演:智慧油氣田匯聚60多年勘探開發數據,覆蓋50多萬口井,實現大型場站少人值守、中小場站無人值守,全業務鏈協同效率提升20%,工程作業智能支持中心(EISC)三級聯動模式運行順暢,地質工程一體化新模式落地見效,數字化測井隊人均效能提升50%。
“當前信息技術、數據經濟和人工智能發展持續加快,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提升看‘桅杆’的能力,順應智能時代發展趨勢,統籌推進信息化補強、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發展‘三大工程’,加快建設‘數智中國石油’。”中國石油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戴厚良說。中國石油堅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成立集團網信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推動流程優化、管理變革,加強對網信工作集中統一領導。
在長慶油田,頁岩油物聯網雲平臺智能調優生產參數,曾被視爲“碳包袱”的伴生氣綜合利用率躍升至98%,正向“碳資產”加速轉化;塔里木油田物探生產、鑽完井、油氣生產、儲運銷物聯網覆蓋率達100%,北斗智能終端將巡檢勞動強度減少70%;大港油田應用北斗系統實現無死角實時監控車輛運行狀態及周邊環境、駕駛人員狀態等情況,覆蓋1700餘輛車輛,提升了油田的安全生產管理水平……這些中國石油頂層設計落地的實踐探索,推動油氣生產向更智能、更綠色、更高效加速轉型。
牢牢把握數字化轉型本質,中國石油向數據要生產力。大慶油田第一採油廠應用儲層三維描述和數值模擬等技術手段,精確定位剩餘油,釋放封存儲量,近兩年增油45萬噸;遼河油田智能分注系統給注水井裝上“智慧大腦”,沈67塊前17-33注水井在實施6級6層智能分注1年多後,對應油井日增油2.8噸,累計增油1223噸;西南油氣田相國寺儲氣庫通過儲氣庫智能雲平臺,去年將注採方案編制效率提升300%。
智能化升級
“原油進廠溯源、在線質量分析、生產計劃跟蹤等關鍵數據流,在可視化平臺上實現全流程無縫銜接。”蘭州石化員工通過智慧大屏縱覽“智能煉廠”的實時動態。重點耗能設備能效評估分析率達100%,裝置自控率提升至99.8%,安全隱患智能識別與實時預警成功率超90%……這組數據勾勒出蘭州石化由傳統煉化企業向智能工廠蛻變的演進路徑。
蘭州石化並非數智賦能中國石油煉化企業的個例。近年來,中國石油大力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智能化場景全面覆蓋26家煉化企業的1400套核心生產裝置,智能化手段精準優化生產工藝,助力煉化企業高附加值產品收率提升0.07%,設備故障報警準確率穩定在90%以上,生產管理效率顯著提高10%;廣東石化等智能工廠相繼建成,入選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
效率提升超80%、數據一致性提升至99.8%,這是今年6月廣東石化實驗室信息系統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正式投入運行的即時效果,模塊間的數據壁壘打通,各專業溝通效率提升70%,風險預警響應時效提升80%。在呼和浩特石化,數智化賦能無異味工廠建設成效顯著。“以前,手持檢測儀逐點進行泄漏檢測需要10個人巡走30天;現在,智能監控系統裡廠區和周邊5公里的14個大氣指標實時更新,智能算法能自動定位泄漏源和排放量。”呼和浩特石化員工馬志遠說。
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不只是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對價值鏈的重塑。今年4月,中國石油能源與化工產業智慧電商服務平臺——雲夢澤智慧平臺完成“化信融”產品首單撮合交易,化工品銷售相關金融服務場景得到拓展,平臺數據要素價值化探索邁出重要一步;中國石油推出國內煉化行業首個基於四足機器人的智能巡檢方案併成功開展現場檢測,有望爲企業安全生產與環保監測帶來全新變革。
大模型迭代
當油田勘探、煉化生產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從局部突破走向全域貫通,中國石油的數智革命迎來關鍵一躍。“集團全力打造能源化工行業一流大模型和深度應用場景,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中國石油集團總經理助理、首席數信官喬輝說。
2024年8月,中國石油首發崑崙大模型,成爲我國能源化工領域首個通過國家備案的行業大模型,入選工信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應用案例。經過持續迭代升級,今年5月28日,中國石油正式發佈3000億參數崑崙大模型,上百個深度賦能的產業應用場景同步亮相:業界首個地震正反演大模型,提高了地震波波動方程求解效率,勘探項目週期縮短20%以上;實時生成的乙烷制乙烯最佳操作建議,顯著提升乙烯收率;裝備工程設計助手自動生成頂驅電控房CAD圖紙,設計效率提升70%。
能源化工行業代表性場景的落地,彰顯了崑崙大模型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爲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底層支撐。
語言大模型參數量從700億提升至3000億,視覺大模型參數量從3億提升至44億,多模態大模型參數量從160億提升至800億……崑崙大模型的發展歷程,從創造性研發到突破性進化,背後是中國石油持續迭代的技術根基。
中國石油運用了混合專家模型(MoE)架構等多種先進技術與海量行業數據,圍繞26條業務線發佈100個應用場景,推動大模型深度融入勘探開發、煉化銷售、裝備製造等主營業務的各個環節。集團構建強大AI中臺,搭建全棧國產化智算算力環境,高峰時算力使用規模達1950P。同時,集團建立覆蓋行業、專業、場景三級的高質量數據體系,數據集規模達500TB,行業知識問答對100萬個、行業推理問答對25萬個,爲崑崙大模型的進化提供了充沛精準的“養分”。
推動崑崙大模型高速進化與深度應用,是中國石油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搶佔創新發展新賽道的重要發力方向。中國石油將豐富的數據積澱、工業場景、專業人才轉化爲引領行業轉型、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優勢。
通過持續推進信息化補強、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發展,傳統能源工業加速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截至目前,中國石油共發佈十大類、45項公共數據標準,數據編碼量“瘦身”35%以上,將1.3萬個流程優化爲923個標準化單元流程,印發管理變革手冊,涵蓋組織、制度、流程、數據、系統五要素。同時,帶動合同、稅務、加油站管理等32套外圍系統功能改造、流程集成、數據貫標,構建起一體化經營管理平臺,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風險防控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爲集團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深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數字化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齊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