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綠色中國特別節目:拯救中華穿山甲
在廣東惠州烏禽嶂的密林深處,一場關乎物種存續的保衛戰正在上演。監測數據顯示,這片保護區的中華穿山甲種羣從2020年的62只回升至目前逾百隻。然而這抹生機背後,這個全球盜獵最嚴重的哺乳動物依然行走在滅絕邊緣。
西子江生態保育中心負責人李成解釋說,穿山甲的生存密碼寫滿艱辛。雌獸三歲性成熟後,每年僅產一胎,幼崽成活率不足三成。
李成過去是位技術人員,他帶領團隊,用100多臺AI紅外相機編織起智能監測網,更成功吸引了徐祝多等20餘名“盜獵者”成爲巡護主力。
這些曾經的“獵甲人”,如今每天要步行12公里記錄洞穴數據。在惠東的佐坑村,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穿山甲守護者,野生動物目擊報告從2018年的3次增長到至去年的47次,生態稻米種植讓農田化學品使用減少78%,蛇類、貓頭鷹等物種也正在迴歸。
在佐坑小學,穿山甲保護已成爲特殊的必修課。“它們是森林醫生!沒有它們吃白蟻,大樹會生病!”六年級學生徐一琴展示着課堂手繪作品。
“每個靠近村落的洞穴都是希望的印記。”李成凝視着實時監控畫面。穿山甲種羣的自然更替週期長達七年,而盜獵威脅仍未根除。當鏡頭記錄下幼崽順利迴歸山林的那一刻,這場與時間的賽跑又贏得了寶貴一程。
郭縣良、王德民、王顯運、林文雅、賴日宏、龍詠靖對本文亦有貢獻。
(記者閆東潔 李文芳 發自廣東惠州惠東)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