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勢不可擋!新加坡前外長罕見發聲:20年後或倒向中國

[IMAGE>

新加坡向來以小國大外交的精巧平衡聞名於世。不過,在7月1日瑞士銀行的一場閉門討論中,其前外長楊榮文卻罕見地觸及了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選邊站隊。

他大膽預測,若二十年後中美關係仍未緩和,新加坡可能會傾向於中國。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全球媒體熱議,成爲焦點話題。這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新加坡前外長罕見發聲

作爲一座以秩序井然、環境整潔著稱的城市國家,新加坡憑藉樟宜機場連續多年蟬聯全球最佳機場的光環,以及在國際事務中靈活周旋的能力,被譽爲“小國大外交”的典範。

然而,7月1日,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在瑞士銀行一場內部會議上的發言,打破了這份低調與剋制。

他談及了未來可能面臨的戰略選擇,並直言不諱地表示,二十年後,面對中美之間的持續緊張,新加坡或許會偏向中國一方,但目前仍堅定站在美國一邊。他坦言,若沒有美國的支持,新加坡的金融體系難以建立,甚至現代國防力量也可能無從談起。

正是這種對美經濟與安全網絡的高度依賴,使得當前的新加坡一旦被迫做出選擇,只能選擇靠攏美國。從組屋社區到濱海灣的摩天大樓,其發展路徑與西方主導的全球化秩序密不可分。

然而,國際政治的本質終究是實力博弈。楊榮文指出,當大國不再認同現有規則時,世界將可能出現兩套並行不悖的制度體系,從而導致混亂。

特朗普掀起的關稅風暴正是這種規則重塑的現實寫照,它直接衝擊了新加坡賴以生存的國際貿易結構。

這種對外部規則穩定性的依賴,正促使小國重新評估未來戰略選項。當舊有支柱開始動搖,尋找新的支撐點便成爲理性之舉。

當經濟安全網遭遇劇烈衝擊,其影響已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真實反映在統計數據之中。

關稅風暴

今年四月,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如颶風般席捲全球。儘管新加坡僅被課以10%的基礎稅率,但其經濟已經受到明顯衝擊。

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佈的報告揭示,美國是該國第二大出口市場,佔比達11%,而其中55%的出口商品直接受到新關稅的影響。

壓力之下,新加坡貿工部不得不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期大幅下調,由原先的1%-3%降至0%-2%。

不僅新加坡深受其害,東南亞其他國家也難逃一劫。柬埔寨首當其衝,面臨49%的商品被加徵關稅;老撾、越南、緬甸緊隨其後,稅率分別高達48%、46%、44%。即便是製造業基礎較強的馬來西亞,也被迫承受24%的額外稅負。

這場由美方單方面發動的關稅戰,使整個東南亞陷入出口焦慮。90天的談判寬限期充滿不確定性,最終稅率取決於各國與美國的雙邊談判結果,而這顯然是一場不對等的博弈。

嚴峻形勢催生新出路,開拓美國以外的市場成爲當務之急。越南、泰國、印尼等傳統出口導向型國家,正積極尋求轉向中國市場。

中國日益擴大的內需市場,特別是對進口消費品的需求增長,正好契合東南亞國家多元化出口的戰略目標。《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國-東盟自貿協定》爲雙方貿易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動合作加速深化。

對中國而言,擴大對東南亞優質產品的進口不僅能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還能釋放資源用於高科技產業佈局,同時助力電商生態系統的持續擴張。

中國企業順勢而爲,加快在東南亞部署產業鏈條,服務本地及周邊市場需求。這場關稅風波意外推動了區域經濟聯繫的重構。

高築的關稅壁壘提升了貿易成本,也迫使小國重新思考其賴以成名的外交策略。那個曾在大國之間遊刃有餘的小國外交模式,是否還能繼續奏效?

“小國大外交”的失靈危機?

冷戰時期,新加坡的小國大外交堪稱戰略智慧的典範。依靠李光耀時代精準的地緣判斷,這個彈丸之地在大國博弈中巧妙周旋,實現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隨着中美戰略競爭從幕後走向前臺,這套傳統外交策略的操作空間正在急劇收窄。楊榮文所提出的二十年後傾向中國的預判,其實也反映出這一趨勢。

7月3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上,楊榮文再次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認爲中國的崛起不可逆轉,而新加坡能夠理解並適應這一變化。

這種選邊困境並非新加坡獨有,而是所有處於地緣政治敏感帶的中小國家共同面臨的挑戰。楊榮文形象地比喻說,國家和個人都應準備多臺錄像機,意味着要掌握多種語言、適應不同體系,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多重規則體系。

其核心理念在於風險分散,避免將所有資源集中於單一方向。這不是理想主義的幻想,而是基於現實的生存策略。當地緣基礎發生動搖,靈活性和多元佈局纔是抵禦風險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楊榮文強調中國對東南亞並無控制意圖,兩國關係更像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鄰里關係。中國追求的是一種新型平衡,而非取代美國曾經的主導地位。

這種差異化定位,結合其強大的經濟吸引力,構成了其戰略魅力的重要來源。當然,這種長期趨勢並非毫無條件。它的實現,取決於中國能否維持穩定發展、有效治理並展現出持續的韌性與開放姿態。

當外交騰挪的空間受限,未來的方向又在哪裡?全球格局的快速演變給出了答案。

楊榮文形容特朗普的作用猶如給世界進程按下快進鍵。他雖非掌控全局的棋手,更像是被動盪局勢推着走的角色,但其政策確實顯著加速了多極化的到來。

這種多極化不僅體現在政治權力的再分配,更深入滲透至經濟運行方式、技術標準制定乃至文化影響力的版圖重構之中。誰能更快適應在不同系統間自由切換,誰就能抓住新興的機遇。

中國學界對此已有深刻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核心特徵是交易主義,注重短期商業利益,熱衷雙邊談判,忽視多邊機制。這種做法正在削弱亞太原有的經濟合作網絡。

對外經貿大學學者則觀察到,中美摩擦的焦點已從傳統貿易擴展至科技封鎖與投資限制領域。而美國對東南亞的高關稅政策,客觀上爲中國深化區域合作打開了機會窗口。

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加劇了歐美在關稅與數字規則上的分歧,歐洲更傾向於與發展中國家聯合構建新的價值鏈體系。雖然擁有一定人口紅利和發展潛力,但仍需警惕政策變動帶來的合規風險。

能源與基礎設施投資熱度上升,但地區衝突也顯著增加了不確定性。儘管具備一定的投資基礎,但必須高度重視貿易壁壘、ESG標準及政局法律風險,確保全鏈條合規管理。

楊榮文的預測,並非宣告新加坡小國大外交的終結,相反,它提醒我們:面對大國博弈加劇、規則體系重構、多極化進程加快的複雜局面,新加坡過去賴以成功的平衡術需要注入更具前瞻性的思維、更加靈活的策略和更強韌的執行能力。

二十年並非一個精確的時間節點,而是一個充滿變量的警示期。它提醒新加坡必須儘早、主動地適應力量格局的變化,在加強與區域夥伴務實合作的同時,維繫與傳統盟友的穩固關係;在積極參與多邊機制的同時,保持政策的靈活性,尋找新的動態平衡點。

即便地緣基礎動盪不安,新加坡作爲一位經驗豐富的國際舞者,其核心生存哲學——在變局中精準定位、在風險中捕捉機遇——仍將被賦予更高要求。新加坡的未來外交之路,註定是一場在風雨中不斷調整航向的智慧航行。

主要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