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關稅局雙軌嚴查 KPMG:「買單出口」亂象將終結

買單出口看似方便,風險卻早已遠超便利。KPMG稅務投資部China Practice執業會計師劉中惠提醒,許多企業以爲交出報關資料就能順利出貨,卻忽視背後潛藏的稅務與法律風險,最嚴重恐面臨刑責。深圳市稅務局日前一次性公佈九起「買單出口」案例,凸顯問題已非個案。

所謂「買單出口」,指的是沒有進出口權的企業或個人,透過購買其他公司的出口單證(如覈銷單、報關委託書)完成出口流程,由於海關重點在於覈查報關單與實際貨物是否相符,而稅務機關則着重在出口是否符合退稅條件,這種監管差異讓部分企業因制度重點不同,而產生操作空間。

專家指出,企業選擇買單出口多因兩大原因,一是出口流程繁瑣、成本高,花錢買單證較快;二是部分商品貨值低或退稅率不高,企業乾脆省略退稅、外匯覈銷的繁雜程序。

然而,看似省事的做法,卻埋下三大風險。第一,因不是以自家名義出口,無法申請退稅,利潤白白流失。第二,外匯資金流無法與報關資料對應,若被認定爲內銷,需補繳增值稅與附加稅;若透過地下錢莊結算,更可能涉及逃稅與洗錢。第三,缺乏合法採購發票,導致成本無法入帳,在所得稅結算時被調增,實際稅負反而更重。

依據《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及《海關法》,僞造或購買單證屬於嚴重違法,可能面臨罰款甚至刑事追責。隨着金稅四期全面升級,稅務機關透過比對海關、商檢、外匯等大數據資訊,違規企業難以規避,貨代與貨主最終都可能被查。

劉中惠強調,稅務局的回溯審查可追溯數年,若涉及騙取退稅、虛開發票或逃稅,企業負責人恐遭列入失信名單,不僅影響公司經營,個人名譽與信用也會受重創。

KPMG分析,買單出口有三大風險。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