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業:以“繡花功夫”織就新優勢
■ 本報記者 李 可
作爲傳統外貿的中堅力量之一,紡織業在中國外貿發展歷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從自給自足到“衣被天下”,中國紡織業在櫛風沐雨中實現長足發展。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904.7億美元,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其中,紡織品更是以3.8%的同比增速展現出強勁韌性,中國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持續攀升。
宏觀數字的背後,是一家家微觀主體的凝心聚力。記者通過對紡織業外貿企業的採訪瞭解到,實力擔當的中國紡織企業堅持產品創新和工藝研發,向新而行、向綠轉型,舒適、健康、環保的產品廣受市場青睞,折射出中國紡織業供應鏈加速轉型升級的路徑圖。
新衣內藏“新工藝”
在中國“絲綢之鄉”周村,淄博大染坊絲綢集團有限公司作爲一家“全能型”企業尤爲令人矚目——其爲全國唯一一家集繅絲、織造、練印染、筒絲染色、長車軋染、家紡製品、絲綢工藝品和內外貿完整產業鏈於一體的綜合性絲綢生產經營企業。
今年,該公司研發推出了可機洗真絲面料和絲菌草面料兩款新品。公司業務員黃倩茹對國際商報記者介紹,可機洗真絲面料是通過絲蛋白改良滲透複合生物技術研發的一款產品,具有不易磨損、紕裂、泛白和縮水的特性。經過特殊處理,可機洗真絲面料的耐磨性、抗皺性和防縮性大爲增強,經過多次機洗依然能保持平整順滑,極大提升了真絲面料的性能。“這有助於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減少因頻繁更換衣物而產生的資源消耗和廢棄物。”
“真絲產品的一大特點是舒適性。”黃倩茹說,可機洗真絲面料保留了桑蠶絲良好的親膚性,不僅不會破壞蠶絲本身具有的獨特光澤和質感,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真絲的柔軟度和細膩度,其“輕”“柔”“滑”的特點提升了穿着的舒適度。
“絲菌草天然有光澤,面料與桑蠶絲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具有較強的抗菌性。”黃倩茹表示,絲菌草栽培不受地域限制,對溫度和土壤要求低,適應性強,有利於大規模種植。此外,絲菌草面料在處理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抗菌化學物質,可自然降解,綠色環保,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兩款新品背後,勾勒出該公司持續投入研發的前進軌跡。黃倩茹表示,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高了產品的質量,也增強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公司還積極拓展新興市場,不斷擴大出口規模,品牌影響力日益提升。
“公司產品主要出口到歐洲、日韓等市場,近年來亦在向共建‘一帶一路’市場進軍。” 黃倩茹介紹,今年一季度公司出口額達5000萬元。
“隨着公司業務的拓展,我們專門成立了外貿部門和電商部門,通過多種渠道進行銷售,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黃倩茹說,同時,公司還加強了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的建設,推出定製化產品服務和一系列符合目標市場審美需求的新產品,以滿足不同客戶羣體的需求。
創新緊盯“碳軌跡”
近年來,隨着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國際消費市場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中國外貿紡織企業不斷研發環保產品,積極向綠色轉型,爲自身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浙江省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今年就研發了一款環保拳頭產品——黏膠染色紗線。
“這款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不加鹽促染,不對外排污水,所有水都會循環使用。在染色過程中,水的使用量比傳統染色工藝大幅減少。”浙紡集團董事長施聞雷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這款產品憑藉蘊含其中的環保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
施聞雷介紹,黏膠染色紗線應用了公司自主研發的非水介質環保染色技術,該技術通過在染色環節以硅基介質替代水,染色無需加鹽促染,活性染料固色率可達90%,後道水洗次數大大減少,從源頭解決了黏膠紗線染色產生的廢水問題。
記者瞭解到,每染一噸黑色黏膠紗,非水介質染色技術相比傳統水浴染色,用鹽量從400千克降至0,染料用量從50千克降至40千克,污水產生量從50噸降至30噸。與此同時,通過水回用技術,非水介質染色產生的廢水能夠全部回收,從而實現廢水零排放。
施聞雷表示,黏膠染色紗線可以製成色織布或者直接製成襪子、毛巾等產品。色織布通過無水印染的紗線設計,無論是手感還是外觀,整體效果均超過水染產品。
“近幾年,公司在推廣產品的過程中發現,國外品牌商的環保理念大幅提升,客戶對這類產品的諮詢也越來越多。我們希望能將相關產品推廣到全球市場,吸引更多優質的品牌客戶。”施聞雷說。
成立於1979年的浙紡集團是國內專業的紡織品進出口公司,主要從事紡織品、服裝、家紡的出口,以及棉花、棉紗、坯布等紡織原料的進口。此外,公司還成立了研發中心,爲客戶提供設計和成衣打樣服務。
“今年一季度,公司的出口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2.5%。”施聞雷直言,公司正在推進多元化市場佈局,將更多環保理念和創新技術融入產品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