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財政風暴來襲? 地方債、通膨與課稅的艱難平衡

▲中國大陸正面臨着通貨緊縮、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以及結構性改革的艱難挑戰。(圖/路透社)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中國大陸的財政與經濟狀況持續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其經濟體量雖仍龐大,但正面臨着通貨緊縮、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以及結構性改革的艱難挑戰。從實質GDP成長與名目GDP成長的背離,到政府爲開闢財源而採取的非常手段,一系列現象都顯示大陸財政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這些問題不僅牽動着大陸經濟的內部穩定,也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將依據最新數據與趨勢,深入剖析當前中國大陸財政的核心話題。

通縮陰影下的名目成長困境

2025年第一季與第二季,中國大陸的實質GDP成長率分別達到5.4%與5.2%,均超過了年初設定的5%年度目標,顯示出一定的經濟韌性。然而,更深層的問題隱藏在名目GDP成長率中:同期的名目成長率僅爲4.6%與3.9%,持續低於實質成長率。

更關鍵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連續兩年在同比零增長附近徘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是長達兩年半處於-2%至-4%的區間。這些數據明確顯示,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典型的通貨緊縮狀態,且此一現象並非短期波動。

這種「實質正成長、名目低成長」的格局對財政收入構成直接威脅。多數經濟活動與稅收徵繳均以名目價格計算,企業營收與政府稅收因此承壓。作爲中國最大稅種的增值稅,其2024年稅收較2023年下降了3.8%,便是最直接的證明。通縮環境下,即使生產量增加,但整體價值縮水,使得政府預算面臨嚴峻挑戰。

非常手段 個人海外所得課稅的突襲

在整體稅收成長乏力的背景下,一個稅目卻出現異常飆升:個人所得稅。在經歷了長期的同比負成長後,該稅目自2024年10月起突然轉正,並在2025年1月至2月期間驚人地實現了超過50%的同比增長。

其原因很快被確認:政府自2024年第四季起,開始嚴厲追查並對「個人海外投資所得」(例如海外股票的股息與資本利得)課徵20%的所得稅。此政策雖在稅法上早有規定,但過去並未嚴格執行。許多擁有海外資產的個人,甚至被要求追繳過去三年的稅款。

此一政策轉變的背後,有兩個關鍵動機:其一,是爲緩解地方財政的極度窘境(個人所得稅收入的40%歸地方所有);其二,更是直接瞄準了2024年下半年以來兩波顯著的股市行情所創造的財富效應。

此舉雖在法律上站得住腳,並有助於緩解貧富差距,但其執行方式顯示出政府在稅收壓力下,對公民個人資訊的掌控與跨部門協調能力已大幅提升,並選擇性地進行「突襲式」課稅,這對市場預期與投資者信心產生了深遠影響。

▼個人所得稅,在經歷了長期的同比負成長後,該稅目自2024年10月起突然轉正,並在2025年1月至2月期間驚人地實現了超過50%的同比增長。(圖/路透)

結構性矛盾 社會保障擴張與企業成本危機

財政壓力也體現在支出面。爲應對嚴峻的少子化問題,大陸當局推出了「中國版育兒補貼」,每個孩子從出生至滿3歲止,每月可獲300元人民幣補助。

這雖是中央政府首次大規模、全國性的現金補貼計劃,具有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的象徵意義,但金額之低(三年共10,800元)相對於都會區高達數十萬元的撫養成本,效果恐極爲有限。

另一方面,爲擴大社會安全網並彌補社保基金赤字,最高人民法院於2025年8月1日頒佈司法解釋,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不參加社會保險」的條款一律無效(每日工作不足4小時的兼職除外),並要求自9月1日起全面實施。

此政策雖立意良善,卻對原本就經營困難的企業(特別是餐飲等社會保險覆蓋率傳統偏低的行業)帶來立即且巨大的成本衝擊。

據估算,企業的人事成本將因此增加約20%。在消費低迷、客源減少的背景下,此一突如其來的政策恐將導致大量小微企業倒閉,反而加劇失業問題,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根本難題 未觸及的深水區改革

上述措施顯示,大陸財政當局正試圖透過各種細部改革來因應時代挑戰。然而,最關鍵、最困難的結構性改革卻遲遲未能推動。

其一,是巨大的「官民差距」。政府與黨務機關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替代率可高達80%,遠高於企業退休人員的約40%。財政決算數據顯示,2022年政府預算中用於補貼行政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與職業年金的支出高達約1.1兆元,佔其總養老金支出的三分之二。

這種制度性的不公,不僅消耗鉅額財政資源,更是社會矛盾的根源。在向小微企業強制徵收社保之前,改革此一特權體系無疑更爲迫切。

其二,是地方財政制度催生的惡性競爭。增值稅是中國最大的稅收項目,其收入由中央與地方五五分成。此一機制驅使地方政府爲了稅收,不惜以低成本土地和鉅額補貼瘋狂招商引資,並鼓勵甚至要求本地企業盲目擴大產能、進行不計虧損的削價競爭以創造營收和稅收。

當前許多企業的「內卷式」價格戰,其根源正是地方政府的財政需求。若不從稅制根本上降低對增值稅的依賴,轉向更穩定的地方稅源(如房地產稅),這類扭曲市場的行爲將無法根絕。

結語

綜觀2025年的中國大陸財政,其面臨的是一場多線作戰的艱難平衡。在通膨低迷、稅基受侵蝕的環境下,政府一方面試圖透過突襲式課稅與擴張社保來開源並強化安全網,另一方面卻又因政策執行過於剛性而加劇了微觀經濟主體的經營困難。

更關鍵的是,真正涉及中央地方財政關係重構、稅制改革與削減既得利益特權的深水區改革,依然步履維艱。隨着第十五個五年規劃(2026-2030)草案制定的啓動,能否拿出勇氣推動這些「觸及國本」的艱難改革,將決定中國經濟是能化解深層矛盾,還是任其繼續深化。

▼大陸財政當局正試圖透過各種細部改革來因應時代挑戰。然而,最關鍵、最困難的結構性改革卻遲遲未能推動。(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