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科學裝置國產化崛起,勢在必行

江門中微子實驗歷時九年建成,其核心組件——光電倍增管實現全面國產化,打破國外壟斷,爲國家節省數億元,登上微博熱搜。這一突破展現了我國在基礎科研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標誌着中國大科學裝置逐步走向國產化。

大科學裝置,是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工具,被譽爲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徵。這些裝置不僅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利器”,更是支撐前沿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動力源”。隨着國際科技競爭加劇,推進中國大科學裝置的國產化進程已變成了“必選項”。

尤其近年來,部分國家出於競爭和利益的考量,對中國搞起了“小院高牆”“科技鐵幕”,很多科研院所和大型實驗裝置對中國科研人員關上了合作的大門,還對一些關鍵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實施禁運,比如X波段雷達、高性能芯片、CCD模塊、五軸加工中心等,這些措施對中國科技的發展形成了嚴重阻礙,進一步凸顯中國必須依靠自主科技力量構建核心競爭力。大科學裝置作爲很多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和科技產品實驗驗證的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推進其國產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這些裝置代表着人類技術追求的極限,其每一個零部件都在考驗製造水平,甚至人類的製造極限。一旦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必然導致我國未來在某些領域的研究進程受阻,中國必須奮力突圍,實現更多大科學裝置的自主性,加速推進國產化是必然選擇。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大科學裝置的發展,已經從引進國外技術走向自主創新。在覈心部件的國產化方面,中國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以LAMOST大鏡面項目爲例,在經歷國外供應商的不斷漲價和最終斷供後,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實現了高精度位移促動器的國產化。現在,LAMOST光學望遠鏡項目中的核心部件,包括光學材料、先進的促動器、納米級位置分辨傳感器等,都已實現國產化。

更令人振奮的是,國產化的推進已經不再侷限於“技術跟隨”。近年來,中國已經掌握了包括防熱材料、塗層技術等在內的衆多核心技術,爲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這些技術的突破充分展示了中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能力,它不僅是技術進步的標誌,更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註腳。

不過,儘管在大科學裝置的總體數量上,中國已與美國基本持平,但在單個裝置的投入規模和總投入規模,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總體來看,中國在大科學裝置的國產化進程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但要注意的是,推進大學科裝置的國產化不等於拒絕參與國際合作。中國高鐵和大飛機的發展歷程,爲推進大科學裝置國產化提供了寶貴經驗。高鐵技術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研發,再到全球領先,證明了“引進—吸收—創新”的技術路線的可行性。而C919大型客機在實現60%國產化的同時,依然保持着國際合作的開放態度,這種“雙輪驅動”的模式極具參考價值。

推進大科學裝置國產化,不是孤立的過程,需要整合各方資源,從人工智能新變革、國產科學儀器生態圈構建、應用場景挖掘等角度出發,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聯合國內頂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型醫院、行業龍頭企業等,實現“產學研政企金”全鏈條協同,共同推動我國高端科學儀器領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同時,鑑於大科學裝置的前沿性和複雜性,我們同樣要以廣闊的胸懷擁抱世界,不能閉門造車,不能忽視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要儘量推進廣泛的國際合作,建立高質量的國際合作網絡,通過整合國內外資源,構建良好的國際創新生態與合作生態。

如此我國大科學裝置的國產化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爲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