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吸收合併中國重工獲批
7月1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告,批覆同意中國船舶(600150.SH)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601989.SH)的註冊申請。這是重組新規發佈後,首個已完成上交所審覈和中國證監會註冊的上市公司吸收合併項目。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修訂發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從建立重組股份對價分期支付機制、新設重組簡易審覈程序、明確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併的鎖定期要求等方面,進一步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上交所同步修訂發佈《重大資產重組審覈規則》(以下簡稱《重組審覈規則》)及配套業務指南。
合併後總資產將超4000億元
中國船舶吸收合併中國重工是新“國九條”發佈後首個公告重組方案的上市公司吸收合併項目。
作爲我國船舶工業領域的國家隊、主力軍之間的整合升級,該單吸收合併項目同時還是A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吸收合併案。
中國船舶、中國重工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核心的千億級船海主業上市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海洋運輸、開發、科考裝備研製及供應商,擁有先進的海洋防務裝備研發、設計和製造能力。
在併購重組政策的支持下,中國船舶換股吸收合併中國重工於2024年9月正式啓動,藉助資本市場推動深層次改革與整合,解決兩家上市公司在船海主業方面的同業競爭,提升上市公司核心戰略功能和價值。
根據2024年度財務數據估算,合併後中國船舶總資產將超過4000億元,營業收入將超過1300億元,資產規模、營業收入規模、手持訂單數均領跑全球。
合併後的中國船舶將原本分散於兩個上市公司的資產、訂單、技術力量等資源匯聚至一個更爲強大的“資本容器”中,躍升爲全球最大的船舶上市公司。
當前,全球船舶行業正處在大週期上升階段,船舶老齡化的必然趨勢持續推動船舶更替需求不斷擴大。在綠色低碳的大背景下,老舊船型的更替進程進一步加快。面對市場的迫切需求和新船高標準的技術要求,船舶製造企業也迎來了強勁發展的時代機遇。
在此時代背景下,合併後的中國船舶將整合中國重工旗下的大連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優質資產,融合中國重工在艦船研發設計製造業務上的優勢,推動合併雙方船舶修造及配套業務的協同優化,進一步提升研發製造實力。
本次重組後,合併雙方將優化船舶製造板塊的產業佈局,對各船廠進行統籌協調管理,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各船廠建立主建船型的競爭優勢和壁壘,增強各船廠的高端船型製造能力。據瞭解,合併後中國船舶新接訂單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高附加值船舶訂單比例可進一步提升。
合併後的中國船舶還將進一步打造“中國船舶”的品牌名片,在與船東、供應商及其他產業鏈相關方開展合作的過程中協同配合,凝聚市場競爭力,提升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和品牌溢價。
規範同業競爭
據悉,2019年中船工業集團和中船重工集團聯合重組後,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均爲中國船舶集團控制的下屬上市公司,在船舶製造、維修領域業務重合度較高,構成同業競爭。通過本次交易,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下屬船舶製造、船舶維修業務統一整合併入中國船舶,有利於規範同業競爭,維護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長期利益。
併購重組是上市公司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船舶吸收合併中國重工是新“國九條”和“併購六條”發佈以來,併購重組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的典型案例,爲頭部上市公司立足主業產業整合提供了參考。
根據公開數據,“併購六條”實施以來,滬市披露各類資產重組方案增長較快。其中,近七成交易爲產業併購或大股東注資,上市公司通過併購完善產業鏈佈局,提升產業集中度。除中國船舶吸收合併中國重工外,國泰君安吸並海通證券的交易規模也超過千億元。
近日,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發佈上半年業績預增公告,中國船舶預計今年半年度實現歸母淨利潤在28億—31億元之間,同比增加98.25%—119.49%。中國重工預計今年半年度實現歸母淨利潤爲15億—18億元之間,與去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同比增長181.73%—238.08%;與去年同期(重述後財務數據)相比,同比增長181.09%—237.30%。
截至7月18日收盤,中國船舶股價報34.08元/股,漲0.62%,市值1524億元;中國重工股價報4.69元/股,漲0.86%,市值1069億元。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