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發展進入精細化治理新階段

何山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佈《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味着在經歷四十餘年的高速城鎮化之後,中國城市發展正悄然進入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不再以追求“量”的增加爲目標,而是轉向對“質”的精耕細作。這是城市發展理念的一次重大轉變。從北京胡同的“微更新”,通過保留傳統建築風貌,植入現代商業與文化元素,讓老街區煥發新生;到上海楊浦濱江工業遺產改造,將廢棄的碼頭、廠房變身爲藝術展覽空間和市民休閒步道,等等,這些實踐都在印證城市更新理念的落地。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城市建設以“快週轉”爲導向,新增土地是城市發展的主戰場。然而,在人口紅利日漸減弱、城市空間趨於飽和的背景下,“以增量求發展”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難以持續。此次《意見》明確提出,“不搞大拆大建”“老城不能再拆”等要求,體現了“以存量促增效”的城市發展思路。這與德國在城市土地再開發中的經驗不謀而合。以漢堡的哈芬城項目爲例,當地政府通過土地整合和功能置換,在不新增城市邊界的前提下,將舊港區打造成集居住、辦公、文化爲一體的濱水新城,使之成爲歐洲城市更新典範。在國內,廣州永慶坊的改造同樣遵循“繡花”功夫,保留嶺南建築特色,引入文創產業,既保護了歷史文脈,又提升了街區活力,成爲“以存量促發展”的優秀範例。當前,我國城市的物理空間已經得到極大開發,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已經發生轉變,因此城市發展的邏輯,正在從“建設城市”轉向“經營城市”。這個“經營”,不是單純的商業化,而是體現爲一種資源統籌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它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在於,如何在不破壞原有社區肌理的前提下,激活每個空間的價值。這也意味着,城市治理的重心將進一步下沉。大型基建項目不再是唯一的亮點,還有對社區單元、日常生活圈的深度關注。城市中的“邊角地”、閒置廠房、鐵路沿線,等等,這些“小而美”的治理細節,正在逐漸成爲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新標尺。而這類空間往往存在權屬複雜、周邊環境嘈雜等問題,需要極強的統籌協調能力,需要學會“修舊如舊”“拆而不空”“建而不擾”。例如,深圳南頭古城改造,在面對錯綜複雜的產權關係時,採用政府統籌、企業運營、居民參與的模式,平衡各方利益,實現了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功能升級的雙贏。此外,功能複合也成爲城市發展的新重點。以往,城市規劃往往將功能區隔——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涇渭分明。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嘗試“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鼓勵混合用地,提高城市空間使用效率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這不僅是一種設計理念的發展,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次進步。成都在社區更新中,將老舊小區周邊的零散空間整合,打造集菜市場、社區服務中心、健身場地爲一體的綜合生活圈,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滿足生活所需,顯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如果說,過去城市發展看重的是“地段”,現在則更多是“服務”。公共服務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城市的韌性與吸引力。而這些服務,越來越依賴於社區層級的精細供給。在當前人口結構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如何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托育、教育、醫療等服務,成爲城市治理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如今,不少社區依然缺乏無障礙設施、養老驛站、社區醫院等基本配套。公共服務需要向“最近端”延伸,迴應民衆“原地養老”“就近托育”的真實需求。因此,《意見》提出,推進適老化、適兒化改造,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發展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養老服務。杭州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通過加裝電梯、增設養老食堂和兒童活動中心等舉措,切實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質,爲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值得關注的是,在城市更新實施機制層面,《意見》提出,全面開展城市體檢評估,構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評估效果、鞏固提升的良性循環,讓城市更新工作有的放矢。以廣州爲例,藉助城市體檢,精準發現社區公共空間不足、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隨後針對性地開展更新項目,極大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同時,強化城市設計引導,細化不同尺度的設計管理要求,從宏觀佈局到微觀建設,全方位保障城市更新有序推進,爲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堅實制度支撐 。可以說,中國的城市更新正在從“大拆大建”的粗放發展邏輯,邁向精細化治理新階段。這不僅是對我國發展階段的理性迴應,更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求的主動關照。當然,這條路走起來並不會輕鬆,卻是中國城市走向成熟、邁向城市治理國際先進水平的必由之路。(作者是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