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添彩全球“生活場”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本餐廳裡的服務機器人、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商場裡的冰激凌、歐洲家庭裡的蔬菜水果、東南亞街頭的電動汽車……在全球“生活場”裡,越來越多“中國產”消費品憑藉高性價比、創新設計與文化特色成爲全球消費者的選擇。
從奶茶、冰激凌到傢俱、紡織等日用品,再到汽車、機器人等技術產品,近日,多家外媒聚焦中國品牌以多元姿態融入全球消費者的“食”“住”“行”“用”。
中國餐飲及食品品牌正以強勁勢頭融入全球市場,成爲海外消費者感知中國的重要窗口
“隨着中國餐飲品牌日益走紅,它們或許正塑造人們對中國的印象。”近日,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報道中國餐飲企業在海外進行大規模投資,並瞄準了諸如冰激凌和奶茶等細分市場。《日本經濟新聞》也關注到,蒙牛旗下艾雪冰淇淋在印尼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在菲律賓排名第二,印證了中國食品品牌在東南亞的競爭力。
法國freshplaza網站則報道了中國生薑、大蒜、柚子等農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中國出口商還向歐洲農戶傳授種植標準。英國《經濟學人》報道稱,蜜雪冰城已成爲全球最大快餐連鎖品牌之一,霸王茶姬計劃2027年底在海外開設至少1300家門店,並指出“具有創新性的中國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世界各地,全球消費者和投資者都將從中受益。”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觀察到,過去5年東南亞主要市場涌現大量中國特色超市和食品店。該機構提到,印有漢字的平價零食正影響東南亞青年,中餐在當地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上關注度攀升,形成“逆原產國效應”——產品質量提升了消費者對中國的認知。
中國家居與家電產品憑藉高性價比和創新設計,成爲海外消費者打造生活空間的重要選擇
英國《每日快報》報道了英國醫生雪莉·貝克今年5月赴中國佛山採購傢俱的故事。“這張桌子以實木爲底座,頂部是真玻璃,厚重耐用,看上去超級奢華。”她一邊展示新桌子一邊解釋道,最終雪莉以150英鎊買到了這張令她驚豔的實木玻璃咖啡桌。雪莉還在TikTok上記錄了她的赴華購物之旅,着重展示如何省錢,結果遠超預期。
美國《今日美國報》關注到,海外消費者通過中國電商平臺採購家居用品的趨勢上升。報道稱,馬來西亞留學生莫鈞鈞購買的中國破壁機,因一鍵自動清洗功能獲家人青睞;3C數碼產品和家居小商品通過敦煌網、淘寶國際站等平臺熱銷。
在智能家居領域,中國品牌加速融入發達國家市場。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石頭科技、科沃斯等中國企業正在日本掃地機器人市場快速發展。報道關注到,科沃斯已有半數中國市場產品進入日本,追覓科技的仿生機械足機器人可跨越臺階,小米則推出全系列智能互聯家電。《日本經濟新聞》還指出,中國家居品牌在東南亞市場廣受歡迎,家居產品貿易增長與當地消費升級需求相契合。
中國電動汽車及相關產業在全球市場崛起,其技術實力與市場滲透力獲國際廣泛關注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報道,尼泊爾電動汽車市場近年爆發式增長,2023至2024財年進口的電動汽車中76%來自中國。中國車企還投資電動公交車和充電站建設,解決了此前制約普及的基礎設施瓶頸,深化了在南亞的影響力。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關注到,2025年上半年中國江淮汽車在俄皮卡銷量達2424輛,佔當地24%市場份額,長城汽車以1662輛位居第二。德國《世界報》報道,奇瑞去年進入英國市場,半年售出超1萬輛SUV(含純電、混動車型),英國區負責人稱“40%消費者願考慮中國品牌”,公司正考慮本地化建廠。《日本經濟新聞》則提到,東南亞80%的電動汽車爲中國品牌,比亞迪、奇瑞等成爲市場主力。
“電動汽車資訊”網站提到,福特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認爲:“中國汽車擁有超前的技術、更低的成本和出色的質量。”中國車企將車載數字體驗提升至新高度——無需藍牙配對即可映射用戶數字生活,配備人工智能陪伴、自動付款功能和麪部識別,遠超歐美汽車的基礎技術配置。美國《紐約時報》刊登汽車行業顧問邁克爾·鄧恩的分析,指出比亞迪等中國品牌憑藉“車型設計、技術、質量媲美頂級品牌且更具性價比”,成爲全球暢銷品牌。
文創、數碼、美妝、服務機器人等以創新設計、文化元素贏得青睞,成爲全球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
英國《經濟學人》注意到,中國消費品牌正顛覆“缺乏創意”等舊認知。泡泡瑪特的“拉布布”玩偶引發全球熱潮;中國黃金珠寶品牌單店年銷售額超3億元,比外國競爭對手高50%以上;高端美妝品牌因“用料和設計質量優於多數外國品牌”,受到消費者青睞。
美國《今日美國報》關注到中國數碼與智能設備通過電商平臺觸達全球。報道稱,海外消費者掀起“中國網購熱潮”,敦煌網、淘寶國際站等佔據美國購物應用下載榜前列,3C數碼產品店鋪英語問詢量暴漲,反映出強勁需求。
《日本經濟新聞》則關注到中國服務機器人憑藉供應鏈優勢拓展海外市場。報道援引了上海擎朗智能爲日本市場開發的送餐機器人案例,稱日本已成爲其最大海外市場。
彭博新聞社稱中國美妝品牌通過社交平臺打開全球市場。報道關注到橘朵、花西子等品牌藉助小紅書、TikTok等社交平臺走紅,相關產品以特色圖案等文化元素包裝吸引消費者,在海外設櫃引排隊,多倫多美妝博主珍·澤評價:“西方市場缺少的啞光高光,中國品牌填補了空白。”這些品牌不僅提供優質產品,更成爲文化交流的載體,推動全球消費者對中國的認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