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將八年抗戰改十四年 學者:還是中華民國在抗日
中國近年將「八年抗戰」改爲「十四年抗戰」,被認爲是中共爭奪抗戰話語權。歷史學者李福鐘錶示,「中國共產黨沒有那麼早抗日,只不過是口頭抗日喊得很大聲」,所以若稱十四年抗戰,也還是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日。
中國教育部於2017年將中小學教材由「八年抗戰」全面改成「十四年抗戰」,將1937年「七七事變」開啓的全面抗戰,提前至1931年日本炸燬東北南滿鐵路的「九一八事變」。
針對中共爭奪抗戰話語權,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鍾受訪表示,「戰爭獲得勝利」是民族主義(Nationalism)興奮劑,可說已刻劃在人類各民族的DNA裡,所以世界各國都會慶祝歷史上的戰爭勝利,例如法國人至今仍紀念拿破崙,美國人仍會慶祝二戰勝利,且持續有影視作品呈顯當年美軍在歐陸、太平洋戰區的故事。
李福鍾說明,當二戰像美俄等戰勝國至今仍在慶祝二戰勝利,他對中國慶祝抗戰勝利不感訝異,況且,目前統治中國的中國共產黨政權,是經聯合國認證的中國合法政府;即便中共在對日抗戰期間,是採「一面抗日,一面壯大自己」,但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也沒有理由駁斥中共沒有抗戰。
對於中共將「八年抗戰」改爲「十四年抗戰」,李福鍾認爲,歷史學角度從不相信「上一代講的就是對的」,八年抗戰是以蔣介石與國民黨政權角度,從1937年盧溝橋事件到淞滬會戰開始,確實是八年抗戰;但如果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爲計算起點,確實是十四年抗戰,而他並不反對這種表述方式。
李福鍾提到,從中國人角度,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被日本佔領是「天大地大的事情」,且從1931年起中日就已開始局部熱戰,像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3年長城戰役,都是中華民國國軍在跟日本作戰,「中國共產黨沒有那麼早抗日,只不過是口頭抗日喊得很大聲」,所以若要說十四年抗戰,也還是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日。
二戰結束80週年,臺灣內部也掀起「抗戰」與「終戰」用詞討論。國史館近日舉辦多項紀念終戰80週年活動,館長陳儀深15日在座談會指出,活動消息見報後,立刻遭到特定人士批評使用「終戰」是一種媚日的態度,不直接使用「抗戰勝利」,是在迴避或曲解歷史。
陳儀深說明,只看標題就攻擊,雖然反映社會分歧、政治對立的現實,但卻是不必要、也是不公平的過度解讀,「終戰」字面意義就是戰爭結束,具有中性的意涵。
抗戰與終戰涉及定義,李福鍾認爲,已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要如何定義二戰結束80週年比較尷尬,因爲現今約3/4本省人的祖先或仍在世長輩,對於二戰的歷史記憶和外省人與其後代是截然不同的。
李福鍾說明,臺灣人在二戰期間的記憶是20萬名臺灣人擔任臺籍日本兵,臺灣在1944年至1945年間密集遭受美國軍機空襲,臺灣人對於太平洋戰爭的記憶是相當悲慘的,固然也有李友邦等臺籍人士赴中國投身抗戰,但所佔比率不到當時臺灣人口的0.1%。
李福鍾進一步解釋,當蔣介石、蔣經國2位蔣總統到臺灣後,仍認爲國民黨政府是中國正統政府,將一整套包含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記憶帶到臺灣,並透過教育灌輸給不分族羣背景的臺灣人,特別是在三軍官校以灌輸片面及高壓式的歷史教育給軍校生,形塑數個世代臺灣軍人的歷史記憶。
如何處理臺灣內部存在的歷史記憶差異,李福鍾認爲,務實做法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官方歷史敘事要以「Y」字型處理,Y字的上半部有兩條線,一條線是上溯自同盟會、辛亥革命以及北伐、抗戰的中華民國史,另一條線則以臺灣島與臺灣人的歷史爲主軸,然後在Y字下半部,也就是1945年二戰結束時合而爲一,讓不同族羣的歷史記憶都能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