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反分裂法20年 兩岸波濤未平

今年是兩岸關係在現代史中很多重要節點的週年,在孫中山逝世100年紀念日後,接着就是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制定20週年。從20年的維度檢視兩岸關係的鉅變,似乎又印證了海基會創會董事長辜振甫「但知春意發,誰識歲寒心」的心境。

2005年3月14日中共10屆全國人大3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是中共建政後對臺最具標誌性的法律文件之一。

當時兩岸關係甫經陳水扁總統拋出「制憲」議題以及勝選連任,在2004年底立委選舉後,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啓動審議「反分裂法草案」,並加速流程,隔年3月就完成立法。

這部法律雖提及不少北京對臺政策與兩岸協商談判方針,但最受矚目的還是第8條揭櫫的以「非和平方式」捍衛領土完整,爲共軍在特殊情況下武力犯臺提供法律授權。

武力統一 成爲法律選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退休教授時殷弘向本報解釋,該法主要涉及3種情況,分別是「臺灣宣佈法理獨立」、「外國控制檯灣」、「兩岸統一不能久拖不決」,三者模糊程度依次遞增,但他認爲,這些情況並不意味着「馬上就打」,而是「正式把武力攻臺在法律上當作一個選項」。

現實上,該法訂定20年來雖然「法理臺獨」並未發生,但兩岸關係也沒有「長期向好」,臺海各項現狀已有大幅變化,兩岸官方難覓政治互信,民間對立也已惡化不少,疫後社會交流復甦緩慢。政大選研中心民調顯示,這幾年「臺灣人」認同、「維持現狀」偏好皆已穩居6成以上;兩年前一項由新加坡學者領銜的研究論文則揭露,7成大陸民衆反對「兩岸各自爲政不需要統一」,5成5認同「徹底武力收復臺灣」。

美國介入 激化北京反感

美國的介入使兩岸關係面臨更爲複雜的局面。中共領導人已多次公開對美畫設紅線,其中「臺灣問題」皆是關鍵,美方被警告要「慎之又慎」。即使面臨與美國的激烈競爭,以及兩岸關係持續對立、美方頻出「臺灣牌」,但中共始終沒有修改反分裂國家法,官方近年立法僅涉及「反間諜法」、「反外國制裁法」,着重「美西方」的意味更濃厚。

北京政策 取決臺灣變化

然而大陸去年6月使用非立法手段端出「懲獨22條」並設置舉報信箱,也爲兩岸關係再拋震撼彈。

2020年5月,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年時,時任大陸全國人大委員長慄戰書在北京出席座談會並強調,該法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他也提到「第8條」,警告如果臺獨分裂勢力「一意孤行甚至鋌而走險」,大陸將「按照反分裂國家法有關規定,採取一切必要手段,堅決粉碎臺獨分裂圖謀」。

大陸今年將會如何紀念立法20週年?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主任王信賢預測,大陸人大委員長趙樂際出面舉行活動的機會,可能高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如何檢討中共20年來對臺政策?王信賢形容,兩岸關係若是「依變項」,「自變項」非常多,也涉及臺灣內部政治的變化,中共並不會認爲其對臺政策有什麼錯,但他也直言,在政策推出時段上,北京很多事情都是「晚好幾拍」,例如對中華文化的着重等等。

大陸未來會如何做?中評社日前援引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教授王英津在一場座談會的分析指,鑑於當前統一的條件和時間「並不十分成熟」,大陸不會輕易啓動反分裂國家法,採取非和平手段實現統一,而會將統一時間稍作延後,把準備工作做得更充分,爲日後解決臺灣問題創造更堅實的基礎和更有利的條件。

但王英津強調,這一切的前提是外部干涉勢力和臺獨分裂勢力不能逾越大陸的紅線,否則大陸將不惜一切代價消滅臺獨、順勢完成國家統一。

我方視角 美臺纔是關鍵

至於從臺灣的角度,王信賢強調「美臺纔是關鍵」,但目前最大的隱憂是我方尚未釐清川普政府對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