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伊北京會晤 王毅:實力地位不是破局的鑰匙
“俄方代表向中方靠近”,3月14日中俄伊北京會晤前的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合影時,俄方代表看到自己的站位有點遠,主動向中伊走近,顯然是希望展現中俄伊的“齊心協力”。
這份齊心協力,還體現在會後發表的中俄伊聯合聲明中。聲明中明確指出,三國強調終止所有非法單邊制裁的必要性。明確提到,“有關方”應致力於消除矛盾根源,放棄制裁施壓和武力威脅。這兩條顯然都是在點美國的名。特朗普重回白宮後,頻頻就伊核問題釋放強硬信號。在推動俄烏臨時停火出現進展後,更是加碼施壓德黑蘭,不僅有經濟制裁,還有軍事威脅。就在昨天,美國務院又宣佈制裁三家伊朗石油公司。一邊極限施壓,一邊特朗普還給伊朗最高領袖致信,邀請伊朗來談判,然而怎麼看,這都像是美國對伊朗的“最後通牒”。這讓“和平談判”從何談起?
歷史非常清晰。10年前,伊朗與美、俄、中、英、法、德達成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伊朗承諾限制核計劃,以換取國際社會解除制裁。是美國,在2018年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啓和新增一系列對伊制裁,讓僵局持續至今。如何破局,伊朗曾做出多種嘗試。就在2024年11月和今年1月,伊朗還與英法德就伊核問題舉行過兩輪對話,但歐洲在政治上隨美起舞,使得僵局難破。
王毅今天提出的中方五點主張中,就點名美國,應當展現政治誠意,早日迴歸復談。從實力地位出發,是找不到破解難題的鑰匙的。這不只是伊核局勢的癥結,這也是現今絕大多數地緣政治的困局所在。
看看新聞記者: 方媛
編輯: 周宏妍
責編: 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