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腕隧道症候羣 手術減壓

臺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洪怡珣。(臺北慈濟醫院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43歲吳先生從事餐飲業,平時需要搬重物,重複炒菜、切菜、洗刷鍋具等手腕動作,近日騎車時常感到雙手麻痛,右手較嚴重,半夜甚至會麻到醒過來。就醫確診爲「腕隧道症候羣」,接受正中神經解離術,減緩正中神經壓迫,搭配穿戴手腕副木支架讓手腕休息,2周後症狀有所改善。

臺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洪怡珣說明,腕隧道症候羣病人常感到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半的無名指有刺痛或麻鈍感,嚴重可能大拇指肌肉無力萎縮。

腕隧道症候羣盛行率約4.9%,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出3至10倍,好發年紀爲40至60歲。頻繁使用手腕工作者如美髮師、廚師、搬運工人、電鑽工人、機械工等,及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手腕受傷骨折者,罹病風險較高。

輕度或中度腕隧道症候羣治療,通常會先以藥物、復健保守治療,必要時可配戴特製的手腕副木,讓手腕休息。若已出現肌肉無力或萎縮,則需接受手術治療。正中神經解離術是以超音波確認正中神經大小及位置,並於周圍注射大量生理食鹽水或5%葡萄糖水,減輕神經壓迫。

洪怡珣提醒,要預防腕隧道症候羣,應減少腕部不當的姿勢及重複性動作,如避免同一姿勢握東西太久或過度用力,機械工作可使用手套減少操作時的震動,或將工具手把加粗。

若需長時間操作電腦,切記手腕姿勢勿高於前臂,且前臂要有支撐點、避免懸空,避免手腕長久處於彎曲、伸展、扭轉的姿勢。民衆在家可練習肌腱滑動運動,重複「手刀、指節彎曲、握拳、手指手掌垂直、四指彎曲」動作3~5次,預防或減緩腕隧道症候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