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第一擊適用臺海嗎

(圖/美國空軍)

2025年6月21日,美國出動B-2匿蹤轟炸機與潛艦巡航飛彈,以「午夜鐵錘」(Midnight Hammer)爲行動代號,對伊朗的福爾多、納坦茲與伊斯法罕三座關鍵核子設施發動空襲。

川普當晚宣佈行動「非常成功」,並警告伊朗「若再報復,將面臨更猛烈的打擊」。在伊朗方面,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奇揚言「保留一切選項」迴應,並已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

根據2025年資料,伊朗已累積足夠數量的濃縮鈾,如果轉換成武器級,大約可以做出9枚核彈。雖然伊朗堅稱「和平用途」,但以色列與美國逐漸拉高警戒。直到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25年6月12日更罕見通過決議,認定伊朗不符合核義務,是20年來第一次做出這樣的表態。

許多人可能會問,美國這次空襲伊朗核設施,究竟合法嗎?這場行動有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授權?是否違反了國際法?

美國在以色列攻擊伊朗後,再補上一刀的理由相當直接,就是防止伊朗發展核武,保護以色列安全,避免中東局勢進一步失控。但這類說法背後,其實代表了一種「新型干預邏輯」。也就是說,當一個國家被視爲潛在威脅,只要情勢足夠緊急,即使沒有聯合國授權,也可以直接動武。

理論上,干預可分爲「和平型干預」或「武力型干預」。和平型干預,可以是聯合國斡旋、預防外交或人道救援,武力型干預則是一國在未經當事國同意下,跨越主權邊界以武力改變其政策或權力結構。

而美國這次的行動,正好符合後者中最具爭議的一種:預防性干預,也就是先發制人的攻擊。這類干預原本應受到《聯合國憲章》第51條的限制,僅在遭到「武裝攻擊」時才能自衛。但美國選擇詮釋爲「擴張性自衛」,主張若威脅已接近臨界點,就可先行動。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在建立一種「強權定義紅線」的新秩序。

這次中東局勢凸顯新的「強權干預邏輯」,只要一國主觀認定對手跨越某條「紅線」,便可主張採取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這不僅顛覆傳統集體安全機制,更對亞太安全局勢帶來深遠警示。

對臺灣而言,必須思考的是,中國是否也會發展出類似「紅線打擊邏輯」的行動模式?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曾在2024年9月宣稱臺灣問題、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發展權利是中國劃出的4條紅線,其中「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但是這條「紅線」卻模糊其內容,這與以色列在多年來模糊定義「核門檻」卻又堅持「必要時將先發制人」的戰略極爲相似。

而先發制人的第一擊目標可能會在哪裡?美國陸戰隊主責軍事設施及後勤的副司令斯卡倫卡日前表示,「在與中國發生的任何衝突中,第一擊都會瞄準我們的基礎設施,而不是我們的步兵或航空部隊」。

中國在今年4月「海峽雷霆-2025A」演習,即首次利用號稱「越海殺器」的遠程火箭炮,模擬越過臺灣海峽直接摧毀臺灣港口與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設施。戰場的第一線可能由兵力前線,轉移至社會命脈或系統中樞。

臺灣不可過度依賴外部承諾,反倒應更爲強化「平戰轉換」的社會韌性。(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