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灘水”OR“一攤水”?上海市中考作文題中的這個字用錯了嗎?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四十六期(總第816期)
偶然在公衆號後臺收到粉絲朋友的信息,讓我幫忙分析一下上海市今年的中考作文題中的一個字是不是用錯了。
作文題目如下:
粉絲朋友認爲“一灘水”,應該寫作“一攤水”。理由是“攤”才能作爲量詞來使用,而“灘”不可以作爲量詞來使用。
是不是這樣呢?
查一下常用的工具書《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確實如此。其中“灘”只作爲名詞來使用。要麼是河海邊淤積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諸如河灘,海灘等,要麼是水淺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如險灘。就是沒有量詞的用法。
而“攤”在這兩本常用的工具書中卻明確標註了量詞的用法。用於攤開的糊狀物:如,一攤血,一攤稀泥等。或者用於表示事務,如:手上有好幾攤子事兒。可見,“攤”有專門的量詞的用法。在大型工具書《辭海》中也有類似的義項。
在2013年《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語文信箱欄目中,有讀者提問:
當時的《語言文字報》原主編杜永道回覆了讀者提問,他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是:“攤”有量詞用法,“灘”沒有量詞用法,因此,宜寫“一攤水”,不宜寫“一灘水”。
如此看來,是不是上海中考試卷中的這個“一灘水”確實用錯了呢?
回到《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看,“攤”作爲量詞使用時,是表示“攤開的糊狀物”,所以說,一攤血,一攤稀泥,都問題不大,血和稀泥都可以理解成是糊狀物。但“水”則不能說是糊狀物,因此,用“一攤水”就比較可疑。
再看看《人民日報》中的實際用例如何呢?通過北語語料庫查閱《人民日報》的用例,發現“一灘水”“一攤水”這兩種用法並存,前者有18個例子,後者有6個例子,兩種用法都包含了前面的“語文信箱”欄目中的那個語料。
限於篇幅,各選一個例子,給大家看看。
在其他搜索範圍中用關鍵詞“一灘水”和“一攤水”搜索,和在“報刊”領域搜到的結果差不多,都是“一灘水”和“一攤水”並存,而且常常是前者數量多於後者。
那麼,由此問題就來了,雖然從工具書規定的角度來說,一般認定規範的寫法是“一攤水”,而不應該寫作“一灘水”,而在實際應用中,卻有很多“一灘水”這樣的用法,甚至權威媒體也這樣用,這又是爲何呢?
細究原因有二。
一、語言使用的習慣。一般人都會很自然地覺得既然是“一灘水”,與水有關,自然“灘”就應該用三點水旁,而不應該用提手旁,這個推斷有其合理性。而且從工具書來說,其對“攤”的量詞用法界定,用於“水”也有不合理之處,因爲水不能認爲是糊狀物。也有一些工具書支持“一灘水”的用法。比如我常用的網絡工具書“漢典網”,就有這樣一個註釋:“灘:用於在平面上成灘的東西,還舉了一個例子:“鼻子流出一大灘血。——楊朔《亂人坑》”。
二、名詞活用作量詞。在漢語中,有一種名詞活用作量詞的語法現象。比如,一碗飯,一箱油,一車糧食等。其中碗、箱、車等,在《新華字典》或者《現代漢語詞典》中只是標註了名詞的用法,但卻沒有明確標註量詞的用法,而在這些具體語境中,都可以當成量詞來使用。“一灘水”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爲是這種名詞活用量詞的狀況。類似的還有我們熟悉的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其中的“灘”原本是指河灘,但這裡理解成是“水中的沙洲”,但這裡將其當成量詞來理解,也是能夠解釋得通,爲人所接受的。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一灘水”還是“一攤水”哪一個用法更準確,還存在着爭議,存在着工具書的規定與實際使用狀況相沖突的情形。從現行規定角度來說,當然是“一攤水”要比“一灘水”更規範,但未來如何,就不一定了。畢竟,工具書是記錄總結語言現象的,我覺得一旦“一灘水”這個用法日漸增多起來,說不定哪一天這個用法在工具書中就轉正了,甚至代替“一攤水”這樣的用法也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我的視頻號,最近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
馬上就要618了,送一點兒福利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