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資產重組,上交所審議通過
7月4日晚間,中國船舶公告稱,公司發行股份吸收合併中國重工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獲上海證券交易所併購重組審覈委員會審議通過。這標誌着中船集團旗下兩大船舶總裝核心上市平臺整合迎來重大進展。
本次交易是我國船舶工業領域的國家隊、主力軍之間的整合升級,也被業內認爲是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深海科技”號召,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關於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將軍工、海工、高端製造等國家戰略性產業力量集中化的重要實踐。
值得注意的是,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對中船集團而言,此次重組不是終點,而是新時代新徵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更高起點。
A股造船龍頭“合體”在即
2025年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收官之年,多領域國有企業正以戰略性重組爲重要抓手,切實推動國有資本在關鍵領域的系統性佈局。自2025年5月8日上交所正式受理本次重組申請以來,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整合工作穩步推進。隨着審議通過的結果塵埃落定,前期監管審覈工作已基本完成,交易進入實施準備階段。後續僅需等待中國證監會簽發註冊批文,由上交所完成發行上市安排,即可正式實施。
自2019年中船工業集團與中船重工集團聯合重組以來,作爲同一控制下的兩家上市企業,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在船舶總裝領域業務高度重合。中國船舶集團自2021年出具避免同業競爭承諾後,持續探索整合路徑。2024年,全球船舶市場迎來了明確的結構性復甦,終於爲這場醞釀已久的整合按下了啓動鍵。而選擇通過換股吸收合併的方式解決同業競爭問題,亦符合去年9月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及中國證監會等相關政策導向。
合併後,中國船舶將整合中國重工旗下的大連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優質資產,推動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所屬船舶修造及配套業務的協同優化,進一步提升研發製造實力。業內普遍預期,未來中國船舶將構建全球稀缺性龍頭企業的估值邏輯,具備從資產規模、技術實力、交付能力到全球市場佔有率等多維度重塑國際造船格局的實力,進而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造船旗艦上市公司”。
打造央企改革標杆樣板
本次重組,無論從國家戰略層面還是資本市場角度,都將成爲具有標杆意義的典型案例。這不僅充分展現了國家深化國企改革的堅定決心,更通過資源的高效整合與技術創新的推動,引領船舶工業實現轉型升級,爲全球海洋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勁新動力。
從資本市場的視角來看,重組合並後的中國船舶將躍升爲全球最大的船舶上市公司。這不僅將原本分散於兩個平臺的資產、訂單、技術力量等資源匯聚至一個更爲強大的“資本容器”中,有助於形成規模溢價效應;同時,採用換股吸收合併的方式更凸顯了協同價值的釋放,充分體現了對投資者利益的均衡考量。此次換股吸收合併作爲A股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吸收合併”案例,也爲其他行業樹立了改革樣板。
下一步,中船集團將以此次重組爲契機,以海洋強國戰略爲引領,不斷做大做強船海產業,持續深化資源整合,加快解決同業競爭問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船舶製造企業,在新徵程上推動船海產業高質量發展,爲服務國家海洋戰略科技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球最大規模造船上市公司破浪前行
當前,全球船舶行業正處在大週期上升階段,船舶老齡化的必然趨勢持續推動船舶更替需求的不斷擴大。在綠色低碳的大背景下,老舊船型的更替進程進一步加快。
據克拉克森數據分析,截至2024年末,全球集裝箱船平均船齡已達13.85年,僅比歷史峰值低0.2年;成品油船平均船齡爲13.34年,距歷史峰值約1年;散貨船平均船齡爲12.23年,距歷史峰值不足3年。面對市場的迫切需求和新船高標準的技術要求,船舶製造企業在承受產能與技術的雙重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強勁發展的時代機遇。
在此時代背景下,中國船舶作爲存續公司,將在原有聚焦船舶海工裝備和海洋科技應用領域的基礎上,融合中國重工在艦船研發設計製造業務上的優勢,進一步鞏固和突出船海主業。通過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優化船舶製造板塊的產業佈局,增強下屬各船廠的高端船型製造能力,推動船海產品向高端化轉型。同時,對各船廠進行差異化管理,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各船廠建立主建船型的競爭優勢和壁壘。同時,打造“中國船舶”的品牌名片,在與船東、供應商及其他產業鏈相關方開展合作的過程中協同配合,凝聚市場競爭力,強化品牌話語權。
依據中國船舶及中國重工2024年度的財務數據測算,重組完成後,中國船舶作爲存續公司,總資產將超過4000億元,營業收入將逾1300億元。展望未來,中國船舶有望通過進一步改善新接訂單的結構,提高高附加值船舶訂單的接單比例,從而提升整體的經營績效和盈利水平,有力支撐公司的市場價值和股東權益。
轉自: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