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臺海軍事衝突仍有參戰官兵未受公平對待 藍委籲解決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向行政院提出質詢表示,臺灣過去發生東山島突襲作戰、五一東引海戰、八六東山海戰、烏坵海戰等軍事衝突,仍有失蹤人員未能入祀忠烈祠而被共軍所俘,仍不投降、不屈服的官兵,也未能受政府平等對待,籲政府解決。圖爲相關戰事烈士遺屬過去參加忠烈祠入祀儀式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日前向行政院提出書面質詢表示,臺灣過去發生東山島突襲作戰、五一東引海戰、八六東山海戰、烏坵海戰等軍事衝突,仍有失蹤人員未能入祀忠烈祠;而被共軍所俘,仍不投降、不屈服的官兵,也未能受政府平等對待,呼籲政府解決。國防部迴應列舉相關規定,表示依規辦理。

羅智強在書面質詢中表示,民國42年7月的東山島突襲作戰,乃政府遷臺後一系列島嶼作戰的關鍵一役。據統據,該場戰役國軍陣亡2664人、被俘715人;其中傘兵部隊傷亡最重,參戰487人,陣亡官兵254人中,含失蹤71員。東山島戰役距今已逾70年,但失蹤人員未能比照陣亡官兵入祀忠烈祠。羅智強呼籲,請行政院與國防部清查統計失蹤人員入祀忠烈祠情形,比照陣亡官兵辦理,以慰忠魂英靈。

羅智強同時指出,民國54年臺海發生五一東引海戰、八六東山海戰、烏坵海戰三場大型軍事衝突,也造成國軍重大傷亡戰損。三場海戰中的犧牲陣亡官兵獲入祀忠烈祠,生還官兵則獲頒獎章,但被共軍所俘,仍能保持忠貞氣節、不投降、不屈服的官兵,卻未能受政府平等對待。他呼籲行政院與國防部清查統計,恢復被俘未降人員榮譽,表彰他們的愛國之心,以樹立忠貞典範,激勵官兵士氣。

對此,國防部表示,依「國軍作戰或因公亡故官兵安葬紀念表揚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亡故官兵有下列事蹟之一,得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一)作戰時地,爲爭取勝利,冒險犯難功成身死者。(二)作戰時地,克盡職責,慷慨成仁者。(三)因執行特殊危險任務死亡,經總統明令褒揚者。

國防部說,國民革命忠烈祠爲紀念忠烈將士英靈之重要場所,有關入祀之審覈須檢附佐證資料,如官方文件、軍事檔案、烈士名冊及其他足資佐證的歷史文獻或研究資料等,經相關單位認定後,由權責單位呈報國防部轉呈行政院陳報總統府覈定。

國防部指出,因國軍軍籍資料於戰亂中失佚甚多,未能完整全數保存且人員查證困難,但爲表彰先烈功績,國防部已於國民革命忠烈祠設立相關「戰役(總)牌位」及「百人牌位」享祀,以示尊崇併爲國軍表率。

至於有關被俘歸來國軍官兵,國防部指出,包括有「臺籍前國軍人員」、「作戰被俘歸來人員」、「特區工作被難歸來人員」等三類,爲肯定其爲國家奉獻及彰顯政府關懷照顧的美意,國防部已依「國軍在臺期間作戰被俘歸來人員人事處理作業要點」從寬辦理退除、撫卹、慰問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