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稅收優惠政策出臺,外資收穫“大禮包”
近年來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爲了穩外資出臺一攬子新舉措,最新一項是重磅稅收優惠政策。
近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商務部公開《關於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稅收抵免政策的公告》(下稱《公告》,明確境外投資者以中國境內居民企業分配的利潤,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間用於境內直接投資符合條件的,可按照投資額的10%抵免境外投資者當年的應納稅額,當年不足抵免的准予向以後結轉。
安永大中華區國際及併購重組稅務諮詢主管合夥人蔡偉年告訴第一財經,此次吸引外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力度比以往政策大,直接給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投資額10%抵稅“現金券”,市場反響大,已經有很多外資客戶來諮詢這一新政,這對外資來說絕對是一個“大禮包”。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告訴第一財經,《公告》是一項鼓勵境外投資者持續在中國投資的優惠政策,由於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獲得利潤回報之後再投資可以抵免應納稅額,預計會促進外商投資,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吸引外資稅收優惠政策加碼
外資企業在吸納就業、穩定出口、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超過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20.6萬億元人民幣。
爲了穩外資,中國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境外投資者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2017年底財政部等多部門發佈的《關於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暫不徵收預提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對境外投資者從中國境內居民企業分配的利潤,直接投資於鼓勵類投資項目,凡符合規定條件的,實行遞延納稅政策,暫不徵收預提所得稅。
蔡偉年表示,上述針對境外投資者的遞延納稅優惠政策出臺後,相關部門也聽取了業界對該政策實施效果及意見建議。實踐中這一政策存在一些侷限性,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此次《公告》出臺顯然加大了稅收優惠力度,從此前遞延納稅的基礎上再給予投資額10%(或者按照協定稅率)作爲抵稅額度,對境外投資者是一個重大利好。
中國政府同外國政府訂立的稅收協定中關於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適用稅率低於10%的,按照協定稅率執行。
《公告》的稅收優惠政策究竟力度有多大?要想了解這個問題,就需要先明晰目前相關現行的稅收政策。
目前境外投資者多爲非居民企業,合格境外投資者從中國境內取得的股息、紅利和利息所得,需由境內實際支付方按10%的稅率(或其他特定稅率)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等。而上述2017年底出臺的《通知》,給予境外投資者投資國內鼓勵類項目遞延納稅優惠政策,也就是暫不徵收10%企業所得稅。
蔡偉年舉例,假設一家外國企業(即境外投資者)在中國國內投資了A公司,這家公司稅前利潤爲100萬元的話,按照正常25%企業所得稅稅率需要繳納25萬元企業所得稅,剩餘的75萬元假設極端情況下均轉爲股息紅利全部匯出至這家外國企業,那就需要再繳納10%企業所得稅,最終這家外國企業到手的資金爲65萬元。但如果這家外國企業將75萬元的股息紅利繼續投資國內,符合相關條件就適用前述遞延納稅優惠政策,暫不徵收企業所得稅。而此次《公告》出臺後,符合相關條件除了享受此前暫不徵稅優惠政策外,這家外國企業還獲得上述75萬元投資額的10%抵稅金額,也就是7.5萬元,可抵扣這家外國企業在國內的應納稅額。但需注意的是,7.5萬元可以用於抵扣的應納稅額的確定需考慮相關稅收協定中關於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的優惠協定稅率(通常爲5%)。假設這家外國企業爲香港稅收居民,則可用於抵免的應納稅額根據稅收協定只有5%即3.75萬元,則當年不足抵免的剩餘3.75萬元可以向以後年度結轉。
“以前的稅收遞延政策對一些境外投資者來說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處,因爲這只是延期納稅,並沒有額外的優惠。而現在《公告》給出了實實在在的境內直接投資10%的抵稅金額,這顯然會鼓勵一些境外投資者追加國內投資。”蔡偉年說。
當然,境外投資者要想享受上述10%稅收抵免優惠政策,需要同時滿足五大條件。比如,境外投資者境內再投資需連續持有至少5年(60個月)以上。在境外投資者境內再投資期限內,被投資企業從事的產業屬於《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所列的全國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
另外《公告》所稱“境外投資者”,是指適用企業所得稅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非居民企業,即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繫的,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蔡偉年建議,境外投資者如果在中國有投資併購或追加投資想法的,可以結合《公告》新政,重新評估國內稅收利潤情況,整體盤活相關公司股息,更靈活高效地利用資金。
多項舉措穩外資
上述境外投資者稅收抵免優惠政策,只是今年中國穩外資政策中的一項。
今年2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下稱《方案》)。《方案》從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提高投資促進水平、增強開放平臺效能、加大服務保障力度等4個方面,進一步提出了20項政策舉措。
比如,《方案》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試點,推動生物醫藥領域有序開放,推動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的提速加力,進一步壓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範圍,取消外商投資性公司使用境內貸款限制等。
一些地方也加大當地穩外資力度。比如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公佈《重慶市穩定外資發展若干措施》,推出20條舉措,比如積極爭取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加大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支持力度,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範圍等。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6月底的例行記者會上介紹,商務部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落實好《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推動教育、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等領域開放試點,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拓展多領域開放合作與創新集成。另外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引入更多高質量外資項目。
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大國博弈不斷升級等因素影響,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持續走低,中國實際使用外資水平“高位回調”。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7.1%。2025年1~5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581.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3.2%。
隨着中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步伐加快,以及中國吸引和利用外資綜合優勢更加明顯,外資也加快適用市場需求開展深度佈局。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9.9%,今年前5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