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這波豪雨成災其實不冤枉

圖爲番路鄉道路坍方流失災情慘重。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上月二十八日起西南氣流橫亙南臺灣,一路延伸到東臺灣結合超大低壓帶,帶給臺灣罕見的水災,多處累積雨量破千毫米,臺東、南迴更是跨過一千八百毫米紀錄;臺灣年均雨量兩千四百毫米,半年的雨七天狂下完,半個臺灣泡在水裡並不意外;更糟糕的是政府反應慢半拍,主管水利、防洪的經濟部,竟然自居救援投手,貽誤防災,怪災情失控,人民受到不成比例的災難。

災情嚴重,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更是大問題;卓揆率官員勘災,本該衝第一線的經濟部長郭智輝竟然像路人甲站在外圈、雙手抱胸,不是自嘲,是真的以救援投手自居,他解釋角色是轉達閣揆交代的救援任務,不是主導救災;這番談話確實讓國人驚詫,指揮官怎麼成了傳令兵?這樣的救災效率不言可喻。

郭智輝的談話讓人不解經濟部長在政府中該有的角色。經濟部長在行政院的份量絕對重要,有小閣揆的稱呼,過去備受肯定的經長孫運璇、李達海、蕭萬長、江丙坤等都是國之重臣,運籌帷幄、衝鋒陷陣,主導國家經濟戰線,水患治水也是總指揮,曾幾何時淪落到轉達指示的角色?救援投手的地步?過去這幾位部長主導政策走向,閣揆再做彙整、轉達,怎麼淪落到如今路人甲,站在決策圈外圍看熱鬧?

災情這麼嚴重,確實可歸責這一波西南季風含水量特高,移動的角度把豐沛的水氣一股腦地灌進西部平原,時雨量、日降雨都破了紀錄;雨勢既然破紀錄,既有的防禦工事出現破口也是預料中,問題是治山防洪是臺灣安危的重點工作,怎麼這一週的降雨,臺灣竟然沒有招架之力?豪雨降到哪裡,災情就等比例的呈現?

這一波的災情臺灣算淹的冤枉,七月纔有丹娜絲颱風示警,也帶來一波災情,照說應有相當的準備纔對,未料實際情況竟是摧枯拉朽,連幾天豪雨確實大,但幾十年治山防洪,國土的防災韌性應該有一定水準,但這一波災情形同體檢臺灣的治山防洪確有不足;特別要強調防災韌性,必須有充分的應對準備纔有韌性可言,嘴上空言韌性,天佑臺灣,是不可能創造出可倚賴的防災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