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堰塞湖釀災卻卸責地方 賴清德抗中失敗時要怪誰?

賴清德總統(中)日前出席全社會防衛韌性「韌性臺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並跟與會者合影。記者胡經周/攝影

樺加沙颱風橫掃,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迄今至少14人死亡,百餘人失聯。賴清德總統幾天前纔剛開了一場「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1週年國際論壇,而如今的死亡數字,就是賞給賴清德引以爲傲的「防衛韌性」,一記響亮的耳光。

已經在7月領教過丹娜絲颱風威力的賴清德,果然在防衛韌性上調整了優先次序。他在論壇上致詞說,臺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兩大挑戰,一個來自自然環境,一個來自威權國家的擴張野心。

源自自然的威脅竟然難得地擺在他心心念念要抗衡的威權國家中共之前,也就是防災位階竟然首次高於「抗中保臺」,顯示丹娜絲給的教訓確實夠深,當初不願派國軍參與救災,要老人獨自爬梯子蓋帆布,災區沒有訊號卻裝蒜說郭國文的手機有,讓他的聲望自由落體般下滑,逼着他好歹也得顯露一下他其實也很 關心自然災害的防衛韌性。

他高亢地展示其決心說,「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只能積極行動,加速整備。」但言猶在耳,三天後的一個颱風就讓他的防衛韌性泄了底。人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政府對自然災害的整備,究竟在哪?

人民唯一知道的,就是民進黨政府的推諉卸責的功力,無與倫比。災情曝光後,綠委吳思瑤第一時間即刻意引導風向,質疑花蓮縣長徐榛蔚不在國內,更稱徐榛蔚與立委傅崐萁是「盤據花蓮數十載的花蓮王夫婦」,是最沒有資格甩鍋卸責的人!

事實是徐榛蔚不但人早已返國,而且溢洪前也早就坐鎮指揮,吳思瑤迅即被迴旋鏢擊中;但這顆人血饅頭雖吃得坑坑巴巴,畢竟成功地將焦距聚在徐榛蔚身上。

馬太鞍溪的堰塞湖形成後,它所造成的土石壩體的所有參數,包括它的高度、厚度、堰塞湖的深度、體積,水流的流速,以及溢流的機率、可能潰決的閥值等,都不是一個地方政府有能力處理的,地方只有被動地配合負責一些遷離居民等的作爲及措施。因此,它的主責者是中央相關部會,殆無疑義。

但如今災變發生,不只是綠委鼓動如簧之舌,漫天指控,綠媒也開動宣傳油印機,大賣甩鍋號外。平常防災時看不到人影,災後馬上就有所謂的「知情人士」說,堰塞湖形成後,「中央立刻召開跨部會小組並分工」;而中央一直呼籲花蓮縣府儘速制訂完整的疏散計劃,花蓮縣府卻曾在會議中僅「派沒有事權或決定權的人員來參加」,且「在會議中一問三不知。」

這一部高效運轉的宣傳機器,民進黨早就操作得得心應手。無非就是極力去塑造在野黨執政的地方政府失職失責的印象,而目的則在掩蓋中央束手無策的窘態。這個政府等於只會用開會以及冗長無效的公文旅行,將一顆不定時炸彈置於人民頭上,直等到它炸開爲止。

試問,中央當初分工由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負責「監測」,那麼當一個樺加沙強臺眼看着就要降臨前,這個監測的單位何以竟只能「建議花蓮縣府立刻執行撤離當地居民工作」;而不能立即畫出堰塞湖一旦溢流,可能危害的範圍,並由相關部會擬定周詳計劃,要求花蓮縣大規模強制撤離居民?

這就是如今賴清德的「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偉大成就,它不但沒有「全社會」,連「全政府」都沒有,因爲每有災禍,「中央」是中央,「地方」是地方,你做你的,我搞我的。

在賴清德的講話中可以發現,他真正要將中央與地方整合在一起的,還是武力抗中。論壇上他說,「從桌上兵推到實地操演,我們讓中央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社會同步參與,透過演練平時的整備計劃,發現不足並立即強化。」所以,賴校長的「防衛韌性」,重點仍然不是防災,還是隻爲了抗中而已。

但賴清德不妨自問,連一個颱風致災都要將責任全數推給地方的政府,真有能力抗中嗎?以民進黨的這種卸責的習性,一旦解放軍上岸後,恐怕就要都怪全民不積極防衛,毀掉賴總統的臺獨千秋大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