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臺灣學得了卡達嗎?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展開中東行,傳出卡達準備送上一架價值約4億美元的豪華飛機。圖爲川普2月15日參觀一架卡達擁有的12年機齡波音747-8飛機時,車隊就停在停機旁邊。資料照片。路透

川普又一次表演什麼叫「赤裸交易的美國夢」。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展開中東行,傳出卡達準備送上一架價值約4億美元的豪華飛機,卡達官方說這不是送給川普的私人禮物,而是「政府對政府」的交易。國際輿論譁然,但美國司法、輿論與體制早已對這位「交易總統」無能爲力。川普不但說「不接受就太笨了」,他之前更說過:「各國若想與我打交道,就得掏錢。」

於是我們該問:臺灣,有沒有卡達那樣的籌碼?

先不論我國法律能不能允許送飛機給美國總統,單說掏錢,我們可是誠意滿滿。

先有臺積電宣佈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總額達1650億美元,興建多座晶圓廠、先進封裝設施與研發中心,成爲美國史上最大單筆外資投資案。之後投資金額還被川普追加到2千億美元。這一舉措表面上看是臺積電爲了應對美國關稅威脅與地緣政治風險,實則也代表臺灣在美國面前的「投資外交」策略。問題是,臺灣真的能像卡達那樣靠鉅額資源和投資換取美國的尊重與支持嗎?答案顯然不樂觀。

臺灣是近年美國「去中化」產業鏈的模範生,不僅主動外移技術重鎮、奉上半導體制造命脈,還連着兩年組成史上最大投資美國團。美其名是「佈局全球」,實則是希望在美中對抗的棋盤上,換得「戰略棋子」多一分被善待的可能。但迄今這些鉅額投資、配合政策,並未換來川普政府對臺更多承諾。

細究卡達之所以能獲得川普青睞,並非只是因爲「有錢」,而是它清楚自己的地緣戰略價值。它是全球能源要角,扮演沙烏地與伊朗之間的微妙緩衝者,它深諳地緣政治之道,長期與世界強權交好。此次送飛機只是讓川普龍心大悅,更開心一點。而臺灣呢?我們拚命投資、買武器、配合科技封鎖,在美國媒體與政治場域中,卻始終只是「議題之一」,不具「不可替代性」。

臺灣雖然有臺積電這樣的科技巨頭,但川普及其團隊始終把臺積電視爲「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外包廠」,而非臺灣的戰略盟友。臺積電在美國的產能佔比短期內僅約5-7%,臺灣仍是全球最重要的晶片生產基地。這意味美國對臺積電的依賴,更多是技術和產能上的,而非政治承諾。

此外,臺灣企業大手筆投資美國,雖然有助於鞏固臺美經濟關係,但也帶來「被美國掏空」的疑慮。臺積電生產重心逐漸移向美國,可能削弱臺灣本土產業鏈的完整性,長遠看反而削弱臺灣的經濟自主權。這種「投資換支持」的策略,並非無風險的政治籌碼。

川普這類政客從來不靠道德判斷行事。他不在乎民主自由、不思考人權問題,他只問:「你能給我什麼?」這種赤裸的交易觀念真實揭露國際政治最殘酷的邏輯:不是誰站在道德高地,就能獲得安全保障;而是誰能讓對方「不能失去你」,纔有話語權。

臺灣能不能學卡達,關鍵不在送不送飛機,而是我們敢不敢坦誠面對自己在國際上的尷尬處境。當我們只會向華府遞交支票,卻不敢要求回報,註定會被更加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