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石破茂下臺是否為軍國主義打開一扇窗?

日本首相石破茂(中)宣佈下臺,高市早苗(右)及小泉進次郎(左)是下任首相的熱門人選。美聯社

北京九三大閱兵後僅僅四天,石破茂就辭職了。他辭當然不是僅只因爲一場閱兵,恐怕更多地是與美國的關稅談判內容曝光,日本簽下了屈辱的貿易協定,讓政敵找到他的軟肋有關。但石破茂下臺,卻似已爲日本軍國主義幽魂復活,打開了一扇窗。

望一眼檯面上的角逐者稍作尋思,已頗可篤定地猜測,下任首相如無意外,不是高市早苗就是小泉進次郎。兩人均屬極右翼,只不過高市早苗更加激進罷了,高市甚至稱得上一個納粹主義者,初入政壇時還推崇過希特勒當年的選舉才華。

但小泉當選自民黨總裁出任首相,機率似乎更大,高市是一介女流,在男性主導的日本社會與政壇裡,要當上國家領導人,本非易事;如果她是男人,恐怕去年岸田文雄下臺後的日本政局,就不幹石破茂什麼事了。現在她的女性身分,仍然可能成爲她登頂政治巔峰的絆腳石。

另一方面,小泉進次郎作爲農林水產相,今年六月在米價高漲導致日本人怨聲載道的時刻硬槓日本農協,搬出幾十萬噸戰備存米丟入市場,硬生生將米價拉下來,頗得民衆好評,讓其支持度陡增。

石破茂是一位如今日本政壇裡極少數願意反省日本侵華罪行的政客,他出任首相原應是日本的福氣。就在上個月15日的日本戰敗80週年紀念,石破茂發表了個人的感言,還意在言外地呼籲日本社會「不再犯下我們所走道路上的錯誤」以及「堅持不發動戰爭的誓言」。

這使得日本在中國的軍力崛起的這一歷史時期,有機會以理性、冷靜的態度,謀致日中關係的和解,並塑造區域地緣上的穩定。

但如此稀有動物級別的政客,在他驟然下臺後,恐將不再出現。在如今的日本社會,右翼路線已是毫無懸念的政治正確,沒有最右、只有更右。

七月落幕的參議院改選,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2020年才成立的極右翼政黨「參政黨」,竟從2022年首度選上的1席,暴增爲15席。而這個黨的主張制定新憲法,將天皇重新神格化,規定日本爲君民一體國家,天皇可逕任命首相、公佈法律,教育上也要看齊戰前的昭和思想等,這些主張在外人看來,豈非匪夷所思?

見微知着,以上種種都已爲日本軍國主義復活,鋪就了廣闊而又肥沃的土壤。日本要成爲正常國家,要突破和平憲法,要重新成爲東亞區域內強大的軍事存在,可能成爲每一位日本政客朗朗上口的口號跟篤行不懈的信條。

而這又與美、中力量在此區域內的消長息息相關。「九三大閱兵」就是一次劇烈地擾動日本這一被強壓數十年卻不曾睡去的幽靈的事件。一個以日本的歷史行爲作爲其聲討標的的活動,它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讓錯誤終於得到糾正,而是矛盾地更加引發一錯再錯的情緒與衝動。

亦即,日本在害怕被報復、被追討歷史罪責的恐懼下,將以追求重新軍事化作爲安全感的來源,而在大規模軍事化的過程中,恢復太陽帝國榮光的軍國主義,可能重新躍升爲國家的最高綱領。

但真正能讓這一法西斯的思想與主義不但復燃,還能衝出柙的,則是美國的新孤立主義苗頭。

夾在大閱兵與石破茂辭職之間的一則美國《政客》新聞網的消息指稱,一份最新「國防戰略報告」草案已提交到國防部長赫塞斯的辦公桌上,這份該草案將本土與區域防衛作爲國防戰略的最優先地位,高於與中國及俄羅斯等對手的對抗。

而熟知草案的人作出了一個極爲精準的評斷:「這將是美國及其在各大洲盟友的重大轉變」。

川普在上一任期中於2018年發佈的第一份國家國防戰略報告還十分積極地要跟中、俄進行對抗。那份報告稱,中國「是一個戰略競爭對手」,它利用掠奪性的經濟手段恐嚇鄰國,同時在南海地區進行軍事化。更說中國「將繼續推行軍事現代化計劃,以期在短期內取得印太地區的霸權,並在未來取代美國,實現全球主導地位。」

而面對此一處境,當年報告還是頗有抱負地表示:「我們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優先考慮最重要的事項,以組建一支殺傷力強、韌性強、適應能力強的聯合部隊」。

如今新的報告,美國卻似乎只想自掃門前雪了。如果美國真的準備將更多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力量撤離,它勢必要同意日本重新大規模武裝自己的要求,以填補它留下的真空。

而這將讓日本以它仍然十分可觀的生產與經濟實力,打造一支強大的日本軍,甚至可能突破它作爲二戰戰敗國的戰後枷鎖,製造出數量可觀的核武器,以達到威懾中、俄、朝的目的。

世局瞬息萬變,僅僅九月前幾天所發生的事情,就已透出了歷史轉折的腳聲和未來變幻的方向。

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再以一個軍事大國的面貌重現於世,雖不能說已經板上釘釘,卻已是一個大概率的歷史趨勢。如果這一局面真的出現,臺灣要跟以前一樣,將它當成一個親愛的大哥哥,還是敬而遠之另謀生路,必須作出正確的政治抉擇。